【時事經濟論語】莫讓臺灣經濟 錯失歐美復甦紅利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4/03/12 18:16 點閱 1811 次
在野黨杯葛政策,祇會讓臺灣經濟向下沉淪,失去接軌國際、分享歐美經濟復甦紅利的機會。(photo by mastermaq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在野黨杯葛政策,祇會讓臺灣經濟向下沉淪,失去接軌國際、分享歐美經濟復甦紅利的機會。(photo by mastermaq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立法院開議,民粹與在野黨依然堅持老梗,針對有新聞話題價值的前瞻性財經政策方案進行嚼蠟式杯葛與抗爭;這種粗魯的作勢,祇會讓臺灣社會未來經濟表現,繼續向下沉淪,更會讓臺灣失去再度接軌國際,分享歐美經濟復甦紅利的機會。

【西方強國 全球引擎】
《經濟學人》EIU亞太區主編高達德(Charles Goddard)在2014年2月21日舉行的「2014天下經濟論壇」中指出,2014年應該是西方先進經濟國家超越新興市場經濟體,重新領導全世界經濟成長主力的一年。

美國GDP可以成長2.8%到3%、歐盟國家可以成長1%到2%、日本可以成長1.7%,其他亞洲地區經濟成長預測亦可以達到5.7%,只是不可能再回到2009年舉世衰退之前的7%到8%水準。

亞洲國家之所以成長轉緩,EIU歸咎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促使國際資金大規模撤離亞洲,返回歐美所致;而亞洲的轉緩,也適時突顯了亞洲國家政府和民間企業的普遍債務過高,以及長期存在的經濟改革不力等問題。

【實物經濟硬體產業東山再起】
同時在今天的全球產業市場領域,已明顯看到兩大高科技經濟發展趨勢:一是,電子科技躍進發展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應該會在2014年內終止;二是,以機器人為領頭羊的實物硬體產業,即東山再起。對於長期高度依存於創意及高科技產業外銷出口的臺灣而言,不能不加以重視。

就在這一發展趨勢之下,預期亞洲區域經濟國家的2014年,會出現不同的兩面向經濟發展態勢:一個守勢(defensive)群組是,負債和經常帳赤字過高的國家,可能在年內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政經風險。

而另一個攻勢(offensive)群組是,對西方先進經濟社會一向出口力較強的亞洲國家,可望受惠於歐、美、日即將復甦成長的經濟利益,而取得正向成長的機遇。

【漸與歐美市場脫軌】
19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都曾藉西方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產業,吸引大量國際資金與技術,繼日本之後,成為經濟上快速成長的亞洲新興國家,特別是在1980年代,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常居四小龍之首。

然而,歷經25年李扁馬「鎖國政策」的框束,今天的臺灣,無論經濟成長、人均所得,皆淪落為四小龍之末,失業率都最高。尤其外商直接投資(FDI),臺灣2012年為39億美元,南韓是臺灣的4倍以上,新加坡為臺灣的14倍,香港則為臺灣的19倍。

整個臺灣的投資環境條件惡化問題,導致經濟吸引力嚴重衰退,尤其居經濟命脈的出口產業部門,在20年間,已漸漸與歐美市場脫軌,投資貿易依存度,更過去的82%,降至今天不到35%的嚴重態勢,令人心驚。

【創新潛力有待發揮】
不過EIU預測,臺灣未來五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頂多祇能達到3%至5%之間,低於競爭對手南韓,更遠低於臺灣潛在GDP能量原應企及的水準。

最主要的原因是,臺灣推動FTA及區域整合協定不順利,削弱了臺灣的出口動能與競爭優勢,導致國內消費和製造業資本存量雖然持續累積,卻無法反映在實際經濟成長上。

【需打破鎖國主義】
因此,國內外的經濟機構都建議,臺灣要盡快擺脫「民粹治國」的短視,鬆綁「鎖國主義」的意識形態,改善人才和資金外流,不再無限上綱「弱勢才是臺灣最大優勢」的錯誤價值觀。

台灣需動用租稅手段與公共基礎建設,力挺所有能夠提高「附加價值率」的經濟活動與社會創新潛力,促進產業部門「造餅機制」的加速升級,才能及時分享2014年歐美經濟復甦的紅利。

當務之急是,朝野能夠摒棄「一黨之私」,強化「中華民國意識」的共同前瞻願景,莫要杯葛政策推動,一致「讓利臺灣」,才有可能取得更的高全民福祉;否則,衰頹的經濟還要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