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參與醫美認證不踴躍的原因,是條件嚴格,許多醫美機構因此打退堂鼓。」衛福部自2013年起力推「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無奈業界冷眼以對,1年多來全台近8百家醫美機構,僅有27家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指出,今年要加強各縣市衛生局對轄下醫美機構的督考,「沒有參加認證,並不代表可採用較低標準執業。」
衛福部去年委由醫療品質策進會籌辦醫美認證,針對提出申請機構的人員資格、場所設備及服務品質等表現進行審核,只要符合醫策會制定的20餘項標準者,就發給「光電及針劑注射治療」的綠色標章,以及「侵入性美容手術」的紅色標章。但至今通過認證的醫美機構僅占全台的3%,還有9家正待審核,顯示民間對參與認證興趣缺缺。
【認證誘因不足】
「就是政府公信力不足嘛!」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任表示,食安出問題的廠商,也都有通過政府認證,造成民眾對認證「無感」;另一方面,行銷手法推陳出新,業者幾乎是在網路上直接與消費者溝通,「知名部落客的推薦,遠比政府背書的宣傳效果高得多,認證作業又繁雜,業者自然會選擇較有利的投資。」
李偉強指出,醫美雖然是未來國際醫療的重點之一,但現階段國際醫療仍以健檢為主,醫美所占比例極低,通過認證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在各國際機場的國際醫療中心櫃台獲推薦;只有通過認證的機構,才會被推薦給外國旅客。他坦言,各界批評醫美認證缺乏誘因,「確實如此」,但深究醫美認證的目的,是希望各機構以不斷精進服務品質為目標,「再提高誘因,好像也怪怪的」。
【各機構仍在準備】
「目前參與醫美認證不踴躍的原因,在於條件嚴格,各機構怕『沒通過很丟臉』。」李偉強表示,許多機構都尋求各醫學會協助,希望在完整準備後再申請認證,「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另一方面,衛福部今年特別要求各縣市衛生局,將部分醫美認證項目列入加強督考標準,「逃避認證,不代表督考就可以輕鬆過關,」他解釋,「認證及督考並行,才是提升整體醫美服務水準的做法。」
醫美服務品質是否與執業「資格」有關,一向是醫美政策的爭議點;另一位知名診所整形美容科醫師表示,自己是整形外科出身,養成訓練起碼要3年,但「其他科的醫師只要補足學分,一樣可以做醫美啊!」他認為,連部分醫學中心的整型或醫美部門都沒有參與認證的原因在於,「它本來就合法,醫療實力也有目共睹,為什麼要再去申請一個沒有實際價值的認證?」
【認證定位不明確】
「這個醫美認證定位不明確、不夠『精緻』,」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任指出,如果要做認證,一定要精細分工,「很明確地告訴大眾,這個機構或這個醫師,他最擅長哪樣技術,」他解釋,就像有些廚師專門做義大利麵,有些主打牛肉麵,而不是取得認證之後,該機構想拓展什麼服務項目都暢行無阻,「那麼有醫師執照就好了,理論上什麼手術都能做。」
李偉強表示,整形外科醫師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專業,這也正是醫美認證區分「紅綠標章」的原因,「因為各機構、醫師能夠執行的醫療項目並不相同。」他強調,其他「半路出家」的跨科別醫師,雖然也能執行光電治療或針劑注射,但多半不具備抽脂、隆乳等侵入性治療的技術,「整形外科本科的醫師其實不用妄自菲薄,我們也會繼續推廣醫美認證。」
延伸閱讀:通過醫策會「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機構名單。
http://www.tjcha.org.tw/FrontStage/page.aspx?ID=CF18CD82-0BBF-420F-86CD-399DA9D7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