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面鵟鷹訪台 北中南賞「鷹」姿

邱惠恩 / 記者 2014/03/05 21:05 點閱 4050 次
3、4月台灣春季正值灰面鵟鷹北返避暑的時節,台灣位於中國東北跟菲律賓之間,成為老鷹隊伍最佳的「休息站」。(photo by 台灣猛禽研究會)
3、4月台灣春季正值灰面鵟鷹北返避暑的時節,台灣位於中國東北跟菲律賓之間,成為老鷹隊伍最佳的「休息站」。(photo by 台灣猛禽研究會)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灰面鵟鷹」翱翔天際的「鷹」姿,3、4月即將造訪台灣!每年春秋兩季是灰面鵟鷹「造訪」台灣的時間,大多停留在墾丁、八卦山、觀音山;雙翼展開近120公分的灰面鵟鷹,千百隻成群翱翔天際,其壯觀畫面,預估形成「賞鷹」潮。

3、4月台灣春季,正值灰面鵟鷹北返繁殖的時節,台灣恰巧位於北方繁殖地跟度冬的菲律賓之間,成為灰面鵟鷹最佳的「休息站」。這些「鷹」姿颯爽的訪客們,越過巴士海峽登陸台灣,最南端墾丁可看到部分族群通過,中部八卦山則匯集大批鷹群;鷹群大部分在天氣晴朗時,直接飛越台灣海峽直奔中國,有些鷹群會選擇繼續延陸地北上,台灣北部觀音山通常是飛往中國的最後一站。

灰面鵟鷹通常天一亮、約6點就起床,沿著地形較凸出的丘陵加緊趕路,因此「賞鷹」時間多半在清晨7點後到天黑前。大多數造訪台灣的灰面鵟鷹,春季過境期約1個月,在墾丁及八卦山最多可觀察到1萬5千隻至2萬隻。

雙翅展開的灰面鵟鷹接近120公分,過境遷移時,常會成群盤旋飛行,休息棲地也常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民眾登高攬勝,常會被千百隻翱翔天際的壯觀「鷹」姿震撼,每年都吸引民眾追逐「鷹」姿。

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楊明淵解釋,猛禽是生物鏈中「最高層」的掠食者,只要某地有猛禽出現,可說明當地生態環境完整,生物鏈未受破壞。目前台灣猛禽研究會、觀光局先後在3、4月舉辦賞「鷹」活動,推廣猛禽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