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有3千年歷史的中國樂器笙遇上西方交響樂,會譜出怎樣悠美激昂的協奏曲呢?國際樂壇著名的跨界笙樂演奏家吳巍與德國萊茵歌劇院終身指揮家簡文彬曾因韓國作曲家陳淑銀為笙而作的名曲《Šu》結緣,兩人本週六(22日)將在《笙聲不息》音樂會同台演出,展現東、西方音樂交融的極致美麗。
《笙聲不息》將演奏3首現代新曲,搭配3首古典樂曲,其中兩首《Šu》和《玄黃》是與笙協奏,從小學中國音樂的吳巍說,笙作為一種和聲樂器,它的聲音輕快、悠遠可以和鳴,也能有爆發的張力。
【因笙曲《Šu》結識】
原來早在前年的奧地利現代音樂季中,簡文彬和吳巍已同台演出過韓國作曲家陳銀淑特地為笙創作的《Šu》名曲,簡文彬回憶說,當音樂只有笙獨奏時,身為指揮的自己也成了聽得陶醉的觀眾,享受在吳巍笙的表演裡,當樂團一起合奏時,那種東、西音樂交融的境界令簡文彬直呼「精彩!過癮!」
這次兩人將再次同台演出壓軸曲目《Šu》,簡文彬笑說,吳巍的譜都自己隨身帶著,指揮的譜都用租的,在奧地利合作時,畫上記號的樂譜忘了拷貝,這次拿到的譜是空白的,「對我來講,這是一個機會可以重新再看這部作品,可以重新發現哪些地方可再做更好,哪些地方是過去想錯了。」
【兩首笙曲出發點不同】
吳巍演出兩首笙交響協奏曲《Šu》和《玄黃》,他分析說,這兩首曲都是為笙而寫,但出發點不一樣,陳銀淑的《Šu》是融合的概念,「整個樂團和笙合奏成為一個大笙」,在合奏與獨奏交錯間總會見到笙的影子,彼此呼應。它完全用現代技法,是一首用抽像的感官去跟隨著樂曲。令一首曲子《玄黃》則非常有趣,作曲家安排了講話、吹口哨、吹海螺和作動作等,充滿戲劇性的元素。
《笙聲不息》在選曲上,簡文彬曾和作曲家陳銀淑討論過,陳銀淑希望以較能表現聲音色彩的印象樂派來呼應《Šu》的較抽象的創作理念「所有的音樂融合成一台更大的『笙』」,於是簡文彬選了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的《汪洋孤舟》與《小丑的晨歌》充滿音樂色彩的曲子來鋪陳出壓軸曲目《Š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