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日前表示,近年遷居海外的僑胞有回流現象,在景氣低迷之際,此一現象特別值得關注。
由於台海兩岸交流逐漸熱絡,兩岸間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大幅減低,加上台灣醫療技術水準高超由於,台灣有相對於國外自付額極其低廉的全民健保醫療體系,且子女都已成年,遂有歸鄉念頭。
【僑胞多屬退休人士】
中國人(或台灣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已故作家陳之藩將沒有國家的人比喻為「失根的蘭花」,旅居海外者總是會想回到舊時居住的地方,所以回來定居的僑胞多屬退休人士,有一定生活水準和經濟收入,將在國外賺的錢帶回來花用,不論投資或就醫,至少貢獻一點外匯,增加醫療等內需產業也創造產值。
然而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我人亦須考量可能連帶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些多半經濟狀況富裕的老僑在國外居住工作幾十年,從未在國內繳稅與善盡國民義務者所在多有(包括健保費),如今退休後回臺灣享福(其中不少人還有雙重國籍),真是苦了臺灣的受薪階級和勞動者。
【回美裝一大箱藥品】
筆者大姨早已入美國籍,每逢回台灣省親後返回美國加州,總是帶著各種藥品,塞了一大皮箱,彷彿這些藥品是免費的,不拿白不拿,常令筆者「嘆為觀止」。
健保資源有限,年齡越大者越有可能使用全民健保醫療服務體系資源,乍看之下似乎有利於刺激醫療等內需產業商機,但長期來說,這種「投機」占便宜行徑,在台灣人口結構進入高齡化社會且青壯年齡層工作人口減少情況下,恐將進一步惡化全民健保醫療體系財務虧損的黑洞,影響全民健保醫療服務的質與量。
【台灣醫療體系吃不消】
譬如秋冬季節氣溫驟降之際,不僅猝死人數增多,各公私立大醫院急診室求診者人數也暴增,甚至一床難求。筆者有幾次帶著高齡九旬、慢性疾病纏身的老父掛急診,就經常碰到人滿為患的情形。原本定居海外的老僑都搶著回台灣養老,而 許多縣市已出現五大科(包括急救科)找不到醫生的窘境;台灣醫療體系,吃得消嗎?
政府現已注意到諸如此類持雙重國籍者鑽法令漏洞暴露的「Free rider」(搭便車)問題,他們坐享現成健保服務卻未適切分攤成本,因此修法規定除籍跟停繳健保者,必須回台灣繳費半年後才具備享受全民健保的權利,若僑民被追查到在台灣設籍卻不繳保費,會被追繳近五年內的保費。如果是返國定居後才重新投保,二代健保也規定,返國後必須有六個月等待期,住滿半年才能加入健保、享受健保資源。
【溯及全民健保開辦日】
筆者認為,對於多半財力富裕又已退休的返台定居者來說,當事人只須被追繳近五年內應支付的保費,對絕大多數規規矩矩納稅和按月繳納健保費者來說很不公平。
筆者建議政府追繳全民健保自付額,宜溯及全民健保開辦之日,更宜修法把健保自付額跟居住或繳稅年資綁在一起。在台灣住越久跟繳稅越多年者,健保費率就逐年下降,這才合乎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