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比醫師表現 可提高急診效率

李昀澔 2014/02/16 19:40 點閱 2845 次
高雄長庚研究發現,透過公布工作成果帶來的同儕壓力,能有效提升急診室醫師的工作效率。(photo by維基百科)
高雄長庚研究發現,透過公布工作成果帶來的同儕壓力,能有效提升急診室醫師的工作效率。(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急診室醫師間也有同儕壓力!高雄長庚急診醫學科及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團隊發表於《美國急診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公開比較急診室醫師每個月的工作成果,雖帶來同儕壓力,卻有效提高醫師工作效率。高雄長庚急診科醫師吳冠漢指出,效率提升的關鍵在於,治療後毋須住院的患者能更快出院,醫師相對有時間照顧重症患者。

「讓『可以』出院的病人儘快出院,就能提高急診室效率,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吳冠漢表示,醫院通常採取「監測與回饋」的方式,醫師按時回報工作狀況,以改善個人的醫療行為以提升效率,但急診部門狀況多元,判斷患者能否出院並無標準流程,因此必須搭配管理學上「同儕壓力」的概念,提高急診室醫師的工作效率。

【評比工作成果】
研究團隊在2011至2012年間,比較急診室醫師在同儕壓力「介入前」4個月,以及「介入後」4個月的工作表現;具體措施為透過科主任持續要求醫師應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內,盡可能將入院的患者處理完畢,避免將患者交給下一班醫師,並在每月結束後統計各醫師經手的患者「出院率」,做出排名,再將結果寄發給所有醫師。

在患者出院率排名的同儕壓力影響下,研究人員發現患者的性別、年齡、來診量、72小時返診率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經急診判定後住院的人數也沒有增減,但在急診患者到院後8小時的出院患者人數增加,留院觀察的患者減少,吳冠漢解釋,「這表示應該出院的病人,較過去更早出院。」

【節省醫療時間】
吳冠漢表示,以衛福部公布的急診「檢傷分級」5級制細分,發現第1、2、4、5等級別的患者在急診室受到的「待遇」都沒有改變,也就是輕症患者已出院,重症患者則辦理住院或轉診手續。受到同儕壓力措施影響的,多為介於輕重症之間的第3級患者;吳冠漢強調,這類患者多半不需要住院或留院觀察,醫師應設法讓這類「應該出院」的患者更快出院,而不要「卡」在急診室裡等候。

吳冠漢指出,在採用同儕壓力刺激急診室醫師後,出院病人停留在急診室的時間從158分鐘降至140分鐘,他認為,雖然「每名患者省下18分鐘」看似不多,但以高雄長庚每年收治7萬2千名急診患者計算,每年就能節省近1萬1千小時,醫師能照顧急重症病患的時間相對增加。

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表示,以同儕壓力要求醫師提升個人工作效率,是醫療「責任制」必要的措施。吳冠漢說明,該研究並未考量患者的滿意程度,他也擔心部分民眾會因為「太早出院」,認為自己並沒有獲得妥善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