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的「修昔底里斯陷阱」恐懼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2/14 14:44 點閱 4307 次
北京與華府要避免大國抗衡造成的「陷阱」,就必須加強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化解敵意、避免衝突。(photo by  Official U.S. Navy Imagery photo librar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北京與華府要避免大國抗衡造成的「陷阱」,就必須加強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化解敵意、避免衝突。(photo by Official U.S. Navy Imagery photo librar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日本首相安倍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德關係比喻目前的中、日關係。無獨有偶,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也把中國比作二戰前的納粹德國,中國崛起後,亞太地區權力平衡現狀的改變,讓諸國陷入「修昔底里斯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恐懼。

「修昔底里斯陷阱」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里斯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一章),換言之,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的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於是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

【菲憂國際姑息中國】
崛起的中國,除不斷加強軍備外,也改變韜光養晦的保守做法,採取更積極的政治手段,擴大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直接挑戰二戰後的美利堅霸權秩序,確實與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雅典與斯巴達若合符節。

艾奎諾憂心現在的菲律賓面對中國,就像當初的捷克斯洛伐克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因而疾呼全球必須謹記當年為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姑息希特勒,割讓蘇台德(Sudetenland)地區的慘痛歷史。

英國學者克里斯托佛.考克(Christopher Coker)認為,正是由於人類的理性被高估,才造成歷史的誤判。以此分析第一次大戰爭發生的原因時指出,1914年引爆戰爭前,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不可能發生,最終大戰還是爆發。

儘管目前國際間對美中之間發生戰爭衝突的機率極低,但並非全然不可能。特別是2010年中國意欲掌控亞太地區主導權,美國幾乎在同一時間,提出「亞洲再平衡」,將戰略軸心重返亞太,中美關係確實符合大國衝突的邏輯。

【避免落入思維陷阱】
回顧過去300年國際政治史,主要衝突都是國際體系的規則和秩序之爭,更精確的說法是,在無政府狀態下的權力之爭。中美兩強由於意識型態與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崛起,無形中就被解讀為不只是要挑戰美國的西太平洋霸權,更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

亞太諸國長期處在美國保護傘之下,國家安全戰略過度依賴美國的軍事奧援,一碰上立意擴張軍備的中國,就難免會驚慌失措,甚至擔憂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日等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

在最終分析上,要解消亞太諸國「修昔底里斯陷阱」的恐懼,關鍵在於中國的國家戰略取向,是與周邊國家和平共存,或是與美國競逐亞太霸權,全繫於國家領導者一念之間。

【繫於領導者一念間】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世界郵報》專訪時指出,各國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里斯陷阱」。北京與華府要避免大國抗衡造成的「陷阱」,就必須加強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化解敵意、避免衝突。在國際政治不確定的年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下一場全球衝突絕對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戰爭,一旦發生,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