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吳憶樺回台省親,搞的跟達賴喇嘛訪台一樣」。「把圓仔公開見客,報導成彷彿人類登月的一大步」。
上周,以年輕族群爲主要的一個大型意見討論網站PTT,貼出一篇針對電子媒體報導新聞事件兩位主角「起居注」式的渲染程度,提出批評。該文使用了一些情緒性的字眼,但因還羅列正在發展中、但被忽略追蹤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議題,因而受到廣泛的討論!
【自主性高】
就意見跟內容來看,這篇貼文只是眾多社會意見的一種。針對貼文表達的正反意見,也呈現時下對電視新聞操作「無奈的體會」與「無法的諒解」。
不過,這篇貼文呈現一項電視新聞累積認知中,對年輕人部分看法上的差異。「年輕人,不看新聞?不看電視新聞?年輕人,只看影劇八卦、吃喝玩樂、會動有影像的新聞?」
上述意見網站的論點與迴響,顯示年輕族群觀看新聞或電視新聞的強烈「潛水性格」。他們不是不看新聞,他們是用他們自己熟悉的方法看新聞、判斷新聞。
「智力競爭」是他們潛水性格中,最難以捉摸的隱藏特性。
他們可能是所有媒體閱聽人口中,忠誠度最低、但自主性最高的族群。他們依據自己或同儕的經驗,比較媒體的性格、新聞話題的選擇、新聞撰稿解讀的能力、新聞訪問的對象與問題以「贏過他們智慧的素材、出乎他們想像的廣泛報導元素、增添他們解讀事件的事實與說法為標準」,主動搜尋需要的類目與訊息。
【讓他們瞧得起】
換句話說,他們在跟媒體進行一場智力競賽。讓他們「瞧得起」才有可能產生認同與依賴。一群參加媒體講座的年輕學生說:「年輕化是使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表達方式或語言,年輕化不應該是讓新聞表現下修到低年齡層的水準與用字用語。解讀方式年輕化與新聞水準降低年齡層次,是不同的兩件事。」
「忠誠度低,卻又無所不在」是他們潛水性格中,最明顯具體的特性。
針對這種行為變遷的研究報告,不知凡幾。他們不但在選擇媒體方面出盡媒體的難題,就是在使用媒體時,也挑戰媒體收視、影響與傳佈的應變能力。
他們使用方便的個人數位化工具,要立即、要對話、要討論、要分享、要相關資訊、要批評、要意見、要解答。所有傳播行為的起始點與終點,都在他們打開數位工具開始搜尋的那一刻開始,過程與階段,可以立即終止,也可以無限延長。他們不但跟媒體比速度、也跟媒體較量廣度、深度跟意見!跟上一代乖乖的遵照平面媒體的出刊時間與電視台排定的播出時間,再去購買或等坐在電視機面前的景況,已無法相提並論。
【使用數位化工具】
媒體為了對應年輕人,以及規模倍數成長的數位閱聽人「自發革命」,也開始數位化。但僅僅把實體內容,包裝精美地導入數位虛擬通路,並不能滿足數位閱聽人需求。
【全方位滿足】
如何落實「all in one」(一次至少獲得核心價值、獨特、權威可信的全方位滿足)以及數位通路「反定時、反定頻」的概念,成為媒體當今救亡圖存最嚴苛的挑戰。美國CNN 去年年中花下1500萬美金重新打造數位通路的形式與操作;《紐約時報》剛剛公開數位功能的「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都是在發揮媒體智慧,跟年輕、現代的數位閱聽人,較量智慧,爭取認同,鞏固媒體的生命與生機。
「他看得到你的缺憾,但你抓不到他的需求與習性」。媒體或新聞的未來,端看媒體能否從「智慧競爭」的跑道上,改頭換面,「無所不在」的陪伴這個現在已經成形的未來族群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