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農民,先從理解農業開始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4/01/07 22:11 點閱 2730 次
農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可嘆的是農民從不曾當家作主過,也沒有一位國家領導人真正瞭解農業,在乎過農民。(photo by izensu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農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可嘆的是農民從不曾當家作主過,也沒有一位國家領導人真正瞭解農業,在乎過農民。(photo by izensu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馬總統再度宣示要加快加入區域經帽貿組織的腳步,卻從不提對受影響產業的具體輔導措施,總喜歡以加入WTO對農業實質影響不如預期為例,說明自由貿易並非毒蛇猛獸,國人無需自己嚇自己。

事實是,在台灣務農平均每戶年所得不到100萬元,其中八成靠的還是非農業所得,相較於一般上班族,務農屬於高勞動低報酬的行業,馬總統顯然只接受到片面資訊。

【農民面臨賣地抉擇】
這些年在政府機構縱容下,國內炒地皮炒房風氣盛行,根據民國100年初的統計國內與農業經營無關的豪華農舍,就有12564棟之多,政府、建商還到處徵收圈地,轉手即可以獲取高額利潤,財富快速累積令人羨慕。親朋好友不免好奇為何要苦守農田不願賣農地翻身?

除了部分農民堅持祖產不能輕易變賣、想留給子孫永續資產等原因外,許多農民其實也陷入賣與不賣的兩難抉擇,若把生財工具的農地賣掉可以拿到一筆錢,但是立即喪失所有農業福利(包括老農津貼、農保資格、子女獎助學金等)且晚年生活並不一定有保障。

若繼續從事農業又面臨農業專業所得偏低(僅20多萬),尤其隨著貿易自由化國內農產品市場將大幅開放國內市場,農民處境更加艱困加以政府對於農業未來發展沒有明確走向,讓農民更為焦慮。

【應提昇農民所得】
農業既然兼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維護、國土保安、農民生計等多元性功能,政府不能老是要求農民無償來配合,應該先決定台灣需要保留多少農地,定出台灣糧食紅線,再考慮生產地區如何配置以及該種植哪些作物種類,然後依此擬定相關農業政策,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競爭力。

【加強農業技術研發】
對於被畫入農業專區的農戶,政府除了要有完整的輔導計畫外,應該彷照科學園區或自由經貿區給予廠商租稅電力減免等優惠方式,提供農業專區優惠措施(包括:優良農地維護給付,友善農地經營獎勵等),讓農民平均所得提高到國人平均所得水準以上,農地才不會輕易被移轉,農民也才有意願繼續耕作。

為因應未來進口農產品競爭以及農業走向多功能和永續發展,農民需採取環境友善經營模式,亟需相關技術支援包括:新品種選育、新栽培方式、病蟲害防治生物防治、生物農藥肥料等等。

目前國內農業科技研發主力在政府所屬試驗研究部門,這些部門人員配置過於老舊且科技研發經費偏低只占農業總經費的6﹪,因此除了檢討人事配置,提高試驗研究經費外,應該加強試驗研究機構績效管考,讓研究能符合農民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為了取得專利及技轉金。

【農民要當家作主】
農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可嘆的是農民從不曾當家作主過,也沒有一位國家領導人真正瞭解農業,在乎過農民。對於台灣農業的關心和重視往往只出現在候選人選舉造勢場合,此舉無非為了農民手上的選票,當選後還是繼續靠向財團,輕易拿農民的權益來換取財團支持。農民朋友應該面對現實學作自己的主人,對政治人物不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要再盲目受騙,努力爭回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