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搭配麻醉 榮總置換主動脈瓣膜

李昀澔 2013/12/27 09:42 點閱 5109 次
主動脈瓣隨年齡增長鈣化,主動脈開口變小,心臟負荷增加,將引發胸悶、胸痛,甚至心臟衰竭的情形。(photo by台北榮民總醫院)
主動脈瓣隨年齡增長鈣化,主動脈開口變小,心臟負荷增加,將引發胸悶、胸痛,甚至心臟衰竭的情形。(photo by台北榮民總醫院)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透過導管手術,高齡患者也能夠置換主動脈瓣膜。高齡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無法承受傳統開心手術,過去只能以藥物消極治療,但衛福部已於去年核准「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台北榮總迄今已成功執行29例手術,並以局部取代全身麻醉,有效減少患者住院天數及感染風險;惟健保尚未支付此手術,自費超過新台幣百萬元,對部分家庭仍屬沉重負擔。

「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指出,除風濕性心臟病及先天瓣膜數目較少者外,一般民眾年過55歲後,各種瓣膜疾病的發病率隨之提高;正常主動脈瓣開口為2至4平方公分,若小於1平方公分就屬於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超過75歲的民眾,約有12%有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陳嬰華說,「嚴重者比例達3.4%。」

陳嬰華解釋,主動脈瓣隨年齡增長鈣化,主動脈開口變小,心臟就需要耗費更多的氧氣及力量,將血液「打出」心臟,使心臟負荷日益增加,將引發胸悶,甚至胸痛的情形,且心肌因持續用力而肥大,導致心臟衰竭機率倍增,患者常因此昏暈。過去採開心手術置換瓣膜是唯一且非做不可的方法,因為一旦出現胸痛症狀而未開刀,患者平均僅能存活5年,若發生心臟衰竭,則僅剩2年。

然而,傳統開心手術對75歲以上,或本身患有嚴重肺病、肝硬化或癌症,身體較虛弱的患者來說非常危險;陳嬰華表示,有30%無法承受開心手術的患者,僅能接受藥物治療,1年後死亡率高達5成。台北榮總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也就是透過導管,將人工瓣膜由股動脈送往主動脈開口,再以氣球將瓣膜撐開,取代退化瓣膜的功能,此手術已證實能降低患者死亡率達43%。

若患者動脈硬化或狹窄情形太過嚴重,使導管無法由股動脈延伸至上半身,目前也能自鎖骨下靜脈,或直接從胸前開口置入導管;「從股動脈置入導管仍是首選,」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由於需要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者都屬高齡,本來呼吸時就容易喘,因此醫師考量患者術後呼吸的順暢,會盡量避免在患者上半身留下傷口。

另一方面,過去執行導管手術多採全身麻醉,北榮有鑑於高齡患者插管拔除不易,且平添感染風險,因此改採局部麻醉;北榮麻醉部主治醫師林素滿發現,採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所需的鎮靜劑較少,且術後住院天數也確實下降。

衛福部於去年11月底通過,年滿80歲且接受開心手術死亡風險達20%者,可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北榮目前成功執行29例,最高齡患者達94歲。然而目前手術自費負擔超過百萬元,且導管直徑達0.6公分,在置入導管過程中仍有破裂之虞,因此仍必須由心臟內、外科醫師共同執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