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來賓:嚴震生教授(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整理:鴉鴉
一、南蘇丹流血、流產政變 數百死、上萬人逃難
˙最近有一個國家很特別,就是非洲的南蘇丹在十五號突然發生政變。這個國家其實有很多的國際組織都相當關心它,認為這個國家既然蘊藏豐富的石油,可是老百姓過的還是如此貧窮。沒想到在十五號當天發生政變,雖然並沒有成功,但是也死了不少人,希望嚴老師能夠跟我們說明一下。
˙這是一個繼流血又是流產的政變。會說「流血」是因為通常在非洲的政變,死亡人數在四五百人以上的很少,我覺得這是因為有著很大的衝突才會造成。也叫做「流產」政變,因為沒有成功,現任的基爾總統還是成功保住了他的權位。
˙但是為什麼會發生政變?我想大家會回頭思考,今年7月時,現任的基爾總統解除了副總統馬察爾的職務,也解除了一些內閣閣員的職位;這可能是這些失去權力的政府官員的報復。
˙我們不要忘記,南蘇丹是兩年前自蘇丹獨立出來的,在之前南蘇丹與北蘇丹大概經歷了三四十年的內戰。一直到2005年左右才正式簽訂了和平協定穩定下來。有一個條件就是經由公投來決定是否能獨立,結果在2011年的公投以99%的票數同意獨立。這是非洲第一個由國家獨立出來的國家,而非以往脫離殖民地統治的獨立。
˙南蘇丹與北蘇丹的衝突點在於:南蘇丹的種族、語言、 宗教信仰與生活型態是與北蘇丹不同的,所以長時間有著衝突。另外就是在經濟上面雖然前蘇丹有七成五以上的石油資源是在南蘇丹,但是南蘇丹人民覺得沒有得到實質利益,因為前蘇丹的油管都是經由北蘇丹的蘇丹港輸送出去。
˙而南蘇丹是內陸國家,所以南蘇丹的石油出口經濟效益必需要透過北蘇丹才能得到;所以獨立建國不一定是萬靈丹。
˙南北蘇丹不只在邊境劃分上面有著衝突,在石油收益方面也有爭執,更重要的是過去蘇丹的債務分配上也有必須進行溝通的地方。所以即使獨立,南北蘇丹還是有衝突存在。
˙第二個原因就是雖然南蘇丹獨立之後有這麼多的石油資源收益,但南蘇丹也是最貪腐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石油出口的大部分收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當然會引起貧富不均的現象產生。第三個原因是南蘇丹的現任政府幾乎是由過去對抗蘇丹政府的游擊隊所組成,而非正規民選的文人政府。
˙我認為南蘇丹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大家比較擔心的是,獨立才兩年就發生了政變,且當地還有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而難民幾乎都往聯合國駐地與教堂避難,顯示出大家對情勢的穩定不具有信心。在非洲很多軍事政變發生的時候,有時是不流任何一滴血,就是百姓相當高興能推翻獨裁者。而這次大家的情緒是比較緊張的,會擔心有內戰的可能。
˙簡單來講,東非的國家中,南蘇丹剛獨立兩年,可是因為國家的體制和結構還沒有很穩定,這次爆發的政變是非常讓人痛心的。因為是自己的國內產生內部分裂而不是種族、宗教間的戰爭。
˙有一些非洲的領導人,經常是故意延長任期不下台;像尼日與中非共和國,就是因為領導人執政過久而產生專權現象。而這次南蘇丹的政變起因並非如此,基爾任期尚未做滿,所以政變失敗是可以理解的。如同主持人所講,這與過去的非洲軍事政變不同,反倒是權位爭奪的戲碼。
˙從另一角度來看,基爾是否在石油的收益分配上有不均的問題,而造成其他政府官員的不滿?因為在南蘇丹政府工作的都知道南蘇丹掌握著過去蘇丹75%以上的石油資源。如果說在政府工作,卻沒分到好處,可能會因此而眼紅,希望想要取而代之。
˙這次政變比較令人安慰的是,聯合國安理會立即對此採取行動,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動亂結束才採取行動。我們也希望,不只是聯合國,甚至是非洲聯盟也能夠對類似的事情即時作出反應。而不是因為這是屬於非洲國家內部事務,而外界不宜干預為由,就此放任事態惡化。
˙當這樣的衝突發生的時候,外界其實應該關心,甚至應該提供進行人道救助才是。
˙南蘇丹盛產石油,並且剛由蘇丹獨立出來,照理講是應該慶賀才是。卻沒想到不到兩年的時間,為了爭權獨立就產生了武裝政變。並且死亡超過五百人,負傷將近千人;而且美國也撤僑,看起來事態尚未完全平靜,至少這次政變政府還是掌握權力,並沒有被推翻。
˙我們希望看到國際社會不只要關心此事,也希望現在的南蘇丹政府不要以報復的態度來對付反抗軍。通常在流產的政變中,參與政變的軍人也會遭受報復。
˙更重要的是,看到國際透明組織來針對南蘇丹的貪腐問題,也希望基爾總統能夠稍微做出檢討,善用石油資源做出善政。不要在國內產生派系、與北蘇丹的衝突未解決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如此貪腐,縮短貧富差距的問題,這對新興國家獨立是悲觀的。
˙因為南蘇丹獨立之後,雖然錢很多,但是民生資源匱乏,人民識字率也低,要建立一個透明化、民主化的政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南蘇丹能夠平靜下來,能夠善用他們的財富把國家給治理好。
二、智利前女總統回鍋當選 一任選制受質疑
˙現在畫面轉到智利,智利是個南美洲的國家,這個國家最近剛結束總統選舉,結果居然是由前任女總統回鍋選上總統,這樣的制度在台灣與美國是想像不到的。什麼樣的制度可以讓這個智利的女總統再度參選?
˙1973年9月11日是智利的民主政府被軍事強人皮諾契執政的日子,也因此死了很多人,也包括現任總統巴綺蕾的父親。經過十幾年的獨裁政權,讓智利在90年代重返民主社會後擔心總統連任是否對威權專政而言有著復辟的可能?
˙故而智利訂下總統只能做一任四年的制度,但是前任總統可以隔一任回鍋參選。巴綺蕾在2006年到2010年擔任總統,並且有著80%以上的支持率。在這種情況下,她必需要隔一任總統任期才能再度參選。
˙因為大家懷念她過去的政績,所以今年她再度參選也輕鬆以六成以上的得票率在第二輪大勝對手當選。可是回頭來看,這樣的制度是不是好的?一個政績很好的總統他只做一任就必須要下台。等到四年後再回鍋。
˙雖然巴綺蕾在卸任之後因為她過去在國際的聲望,依然在聯合國擔任職務,也在國際政治有著舞台。但是在祖國卻失去了政治舞台,當然她回來參選並且再次取得政權,是因為她過去政績良好的關係。假使今天她沒辦法回來參選,難道是選民的福氣嗎?因為選民應該有權力來選他們最想選的人,可是這個制度卻讓他們不能選。
˙美國也有總統只能做兩任的限制,像過去雷根擔任總統的時候也是有良好的政績,也有人說可惜雷根不能再選總統,但當時雷根已經77歲了。
˙柯林頓做完兩任總統任期還不到55歲,且在他主政時期美國的預算與赤字達到平衡,政績也良好。卻因為總統只能做兩任的限制,任期屆滿時因為沒事做只能騎著腳踏車去投遞信件,這是相當可惜的。但是兩任八年的任期至少你的政策還能有持續性的作為。像歐巴馬與前任的布希總統也都是兩年任期。
˙但巴綺蕾她只能做一任,她有些政策只推動了一半,就必須交棒給另一個右派的總統執政,而可能推翻她過去的政策;現在她回鍋當選,這些政策可能就從頭來過。當然智利比較大的問題還是經濟方面貧富懸殊較大,不過經濟成長還是不錯的。所以我覺得這是它的制度上較特別的地方。
˙但是不只是智利,它的鄰國秘魯、還有哥斯大黎加也有著總統必須隔一任回鍋參選的限制。這次比較特殊的是:不只是智利,就連阿根廷、巴西以及哥斯大黎加也是女總統執政。可以說在南美洲,女性真的是出頭天,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這次選舉有趣的地方就是,這次智利的總統選舉可以說是兩個女人的戰爭。不論是當選的巴綺蕾,還有她的對手也是女的。
˙巴綺蕾和對手馬賽其實境遇非常相似,在這次的選舉也沒有惡言相向的場面出現。馬賽在開票率超過八成時就承認敗選。恰逢皮諾契軍事政變的四十週年,有很多的紀念活動、戲劇、座談會等,都是批判當時的軍事政變。
˙而卸任的皮涅拉總統是右派的政黨,正是與當年的皮諾契等右翼軍人脫不了關係。所以在今年的反右翼氛圍中,巴綺蕾的勝選是理所當然的,除此之外,她的個人條件也是勝選的一環。
˙巴綺蕾在卸任時依舊有80%的滿意度是她勝選的第一點。第二點就是接任總統的皮涅拉也沒有得到人民的肯定,這次巴綺蕾的競爭對手也沒有像巴綺蕾那樣支持率高。所以到最後還是巴綺蕾最優秀就是了。
˙但是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雖然政績不錯但是做了一半就要換人不能連任,現在又要從頭來過。當然智利是被獨裁者給嚇壞了,故而訂立這個規則以杜絕獨裁的機會,但是為了減少獨裁的機會,而讓一個優秀的政策無法持續,這是相當可惜的。
˙但是全世界總統只能但認一任總統的國家也不少,不是只有智利。
˙南韓就硬性規定只能做一任總統,連回鍋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南韓的情況就是在總統的任內不斷的貪污。
˙墨西哥也是,墨西哥的總統任期是六年,而南韓是五年;都是不能回鍋再選,這是比較特別的。但大部分總統制的國家都是兩任任期,內閣制的總理則是沒有任期限制。所以我們看到德國的梅克爾已經第三任了,義大利的貝里斯哥尼也是第三任任期,過去像澳洲的霍華德,新加坡的李顯龍都是長期擔任的。
˙但是從民眾的意見來看,總統當然是做一任就好了,國家這麼多人想當總統的話,為什麼要讓他做那麼多任,你看這些國家的設計是如何?
˙當然這種制度是出自於對當政者的疑慮。但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任做得真的很好,當然這沒辦法用科學來評估,所以你為什麼要剝奪選民可以支持一個很棒的候選人的機會呢?所以這是政黨的問題,如果說今天他掌握總統,又同時掌握政黨,他當然可以掌控他的提名所以這就很難。
˙可是我們就要問,為什麼內閣制的國家沒有任期限制?那總統制的為什麼要有?總裡跟總統的權力不是一樣大嗎?但是因為總理是政黨的領導人,除非你今天像日本一樣,領導人有任期限制。可是智利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去想,因為太不信任人,而剝奪了一個讓我們選擇好的候選人的機會,我只是提出這樣的一個見解。
˙回到我們台灣來看,馬總統這兩任也是灰頭土臉,我不知道對下一任的總統他到底有沒有提名或影響的可能性,這也是讓大家耐人尋味的話題。
三、美國資深參議員鮑卡斯取代駱家輝駐華
˙第三個話題跟中國有點關係,就是美國首位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因為某些原因而離職;現在美國則提名參議員鮑卡斯來接替。不過先請嚴老師介紹一下,駱家輝任期尚未屆滿就辭職,這是很少見的情況。
˙照理來說駱家輝既是駐華大使,又具有華人身分,在北京應該是很吃的開的,至少中國大陸應該會認同他代表美國在中國大陸的身分。只是他的任期未滿就匆匆辭職,這時有很多風聲傳出來說他不滿意北京的空氣汙染,又說他在北京鬧了緋聞,能否請嚴老師分析一下?
˙我在這邊抱持與主持人不同的觀點,就是因為駱家輝華裔的身分,在大陸反而更難做,因為大陸方面認為你(駱家輝)應該懂得我們,應該更向著我們。但是沒想到他雖然是華裔居然是美國人,所以有時候很難理解大陸是怎麼看待華裔美國人這種「外黃內白」的身分。
˙就是說他們會批評這些華裔的美國人「數典忘祖」,他們會要求駱家輝應該站在大陸人的角度來看,而不是以美國人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大陸的問題,即使駱家輝是善意批判。
˙還有一點是,駱家輝當初來北京是搭乘經濟艙的,他輕車簡從的排場與大陸權貴的貪腐豪奢。兩者之間的排場在人民的觀感自然會形成強烈對比,自然讓大陸權貴覺得相當難堪;所以大陸並不見得會歡迎駱家輝。
˙至於說是緋聞或是駱家輝表面所稱的小孩要讀書的講法,最近是傳出駱家輝的健康出狀況,需要換肝治療。如果傳言屬實,可能間接證實了大陸環境真的很差。總而言之,駱家輝擔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對大陸而言都是負面的消息。
˙有人說歐巴馬提名鮑卡斯擔任駐華大使是有著政治考量的,首先他來自蒙大拿州,人口不到一百萬,只有一個眾議員的席次;不過該州卻是共和黨的勢力範圍。此外鮑卡斯是參議院中第三資深的議員,而事先聲明做完任期就不再連任;對共和黨在國會議員選舉上必然是有選舉優勢。
˙如果他接受提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對於共和黨在蒙大拿州的選情必然會有影響(卸任優勢)。而蒙大拿州的州長布拉克則可以任命一位代理參議員,這個新任的參議員說不定有優勢保住他的議員席次。對民主當保住在參議院的多數席次式有幫助的。
˙另外鮑卡斯也擔任美國財政委員會的主席,也是歐巴馬健保政策的起草人之一。但由於最近健保政策頻頻出錯,因而鮑卡斯對健保政策有著嚴厲的批判。所以有人說歐巴馬要藉此機會把鮑卡斯送出去,以免他的健保政策再受到質疑。
˙不過鮑卡斯雖然不是專職外交,對於中國的貿易方面他其實是相當有見解,而且他本人也去過中國八次;台灣也曾開玩笑說對美簽證問題會拖這麼久,其實就是鮑卡斯從中作梗的關係。就因為蒙大拿的牛肉要外銷台灣,只是台灣對美國牛肉進口遲遲不開放。
˙可以說鮑卡斯是經由貿易事務來進入亞太地區,因為蒙大拿是一個農業州,需要亞洲市場。所以鮑卡斯跟大陸的交流可能不是高層次的外交動作,而是更實際的貿易出口以及人民幣匯率方面的問題上對大陸施壓。
˙剛剛嚴老師提到,鮑卡斯相當資深,以如今72歲高齡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必然在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身分與資歷,也代表著美國對與中國關係的重視。
˙剛剛老師也提過,鮑卡斯離開參議員的職務說不定有助於民主黨留住參議員席次,也說有助於歐巴馬得健保政策不受抨擊。如果鮑卡斯擔任駐華大使,至少可以在中美雙方的貿易會有說話機會。不過中國是否會歡迎?
˙我想鮑卡斯最想打開的是中國的牛肉市場。因為美國牛肉如果能外銷大陸的話,對於蒙大拿州的牛肉出口是有利的;我懷疑這是他願意接受駐華大使職位的原因。不過大使級的任命必須經由參議院層級以上的同意才能成行,而且之前也有科林頓時期的尚慕傑以參議員身份擔任駐華大使的前例。
˙雖說尚慕傑與鮑卡斯就任駐華大使前與中國關係並不密切,但是可能都會在推動商務方面會有所幫助;所以我相信就算大陸可能不喜歡鮑卡斯,對美國而言依舊是一個好棋。
˙因為對民主黨而言既可能保住參議院席次,又可以推動對大陸方面的經濟交流。也不要忘記美國駐華大使大部分是經由政治任命,就如同卡洛琳甘迺迪駐日一樣,而不是讓職業外交官派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