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老么們在母親心目中,永遠是老么。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研究發現,高達7成的母親對於自己孩子的身高容易「誤判」,其中最容易低估老么的身高,研究者認為這是源自於人類演化過程中,為了照顧最小的孩子,在心中產生的錯誤認知。
研究者考芙曼首先詢問747位母親她們孩子的身高,在問卷中發現高達7成的母親都曾有老二出生後,才突然驚覺老大身高變高的經驗,接下去研究者讓每位母親在空白牆壁上畫出家中每一位孩子的身高,事後再與孩子實際的身高一一比對,結果發現母親能正確地劃出老大的身高,但對於老么則幾乎都劃錯,母親們平均少算了家中老么的身高達7.5公分。
研究者考芙曼表示,「從結果來分析可以發現,我們通常會將老么視為是家中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換句話說,因為在家長眼中,老么永遠是老么,這顯示我們對孩子的感覺與看法影響他們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但也容易因此讓我們對家中其他孩子產生差別待遇。」
西澳大學研究者懷浩斯則表示,家長傾向以「偏愛」的標準對待老么,這種行為和人類過去在有限的環境下為了分配資源給每一位孩子有關,因為大人受到「老么看起來特別嬌小」的偏見影響,大人才會給予更多的照顧。
育有2名孩子的母親史拉媞兒說出自己的經驗,家中最小的男生查理出生體重8磅6盎司(約公3.8斤),與2歲半的哥哥艾迪相比,在她心目中,查理看起來就是那麼嬌小玲瓏,她說,「因此我們於是替他取個叫小鳥的綽號。」
考芙曼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老么偏見」,或許人類天生就容易將出生順序最後的孩子,當作是永遠長不大的老么,因此,她也認為研究結果證實了「眼見不一定為憑」的說法。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Current Biolo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