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廣政策出爐 龍應台允提雙倍經費

方家敏 2013/12/18 14:42 點閱 2579 次
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公廣集團不僅彌補商業媒體的社會功能不足,更應肩負起提升公民社會素質。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公廣集團不僅彌補商業媒體的社會功能不足,更應肩負起提升公民社會素質。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公廣集團必須要跳脫商業媒體,走出自己的空間。」文化部18日正式推出「公廣集團發展政策願景」,文化部長龍應台承諾將積極爭取預算,替公廣集團爭取雙倍的經費,並在南部建置媒體中心,發揮媒體影響力。公視董事長邵玉銘並樂見其成,希望部門能夠瞭解公共媒體對社會的重要性。

文化部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解決纏訟多年的公共電視爭議,成功組成第5屆董事會,並投注20個月的時間推出新版《公視法》。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公廣集團不僅能彌補商業媒體的社會功能不足,更應肩負起提升公民社會素質、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功能,在影視產業數位化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國家政策推動上,更有旗手的意義。

行政院19日將審訂《公共電視法》與《公股處理條例》,龍應台說,目前公視的預算比起BBC、NHK就有如「一粒芝麻比一個燒餅」,因此文化部將會爭取預算從9億增加到18億,活化公廣集團的能量。未來除了要改善華視年年虧損的狀況,還會建置影、視、音的跨界媒合平台,讓各種藝術文化在此萌芽。

另外公視也將更注重地方發展,會在中南部地區建置小規模製作中心,強化區域發展功能,並縮減區域媒體的資源差異,讓台北以外觀點也有發揮影響力的空間。長期關注公視發展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說,主管機關帶領公共媒體發展,擴大投資範圍,並積極爭取預算,值得肯定。「台灣公共媒體之所以無法成為媒體產業的核心,就是因為資源不足。」

劉昌德期許,公共媒體能夠更「公民」,讓學者、民眾都投入政策的研擬,與社會上的公民團體、集團內的員工溝通。另外,他也希望公廣媒體能更「文化」,特別是華視,代表大眾文化的產製,應投注更多經費讓華視做出好的節目,以利於華視的發展。

盧非易曾擔任第4屆公視董事,他表示,經過政黨輪替、時代演進的過程,公視不斷進步,但也不斷出現問題。如今公視已有新的主管機關,不會再有多頭馬車的情形。但第5屆的公廣集團已面臨新媒體如youtube的挑戰,因此發展電視、廣播、數位等多元的媒體形式是當務之急。

公視董事邵玉銘說,自己觀察公視30年,過去新聞局做為政府發聲的工具,但現在的公廣集團與政府既是伙伴又是監督者關係。因此希望政府胸襟能開闊一點,提供更多預算,讓公視能夠真正孕育文化產業,引領數位影視,成為台灣媒體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