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經濟成長率已確定不能「保二」,只有1.74%,遠低於新加坡預估的3.5%、香港的3%、以及韓國的2.8%,又繼2012年在亞洲四小龍當中再度敬陪末座,連經濟規模比台灣大多了的美國今年都有1.7%。
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嘆,且為台灣的未來擔憂。雖然各家對經濟衰退的原因說法不一,包括內需、外銷、投資不振等等,但是長期跑經濟產業新聞的我,認為台灣最堪憂的是沒有「新產業」。
【台灣未發展新產業】
通常一個國家要經濟成長,一定要有新產業誕生,而一個新產業發展出來,不是2、3年就可盡全功,大約要七年到十年時間,而台灣從1990年代資訊產業興起後,就沒有再看到像樣的產業發展出來,足以支撐大量就業。總統馬英九上台已近6年,台灣還是看不出有什麼可以比擬當初資訊業盛況的新產業冒出,現在年輕人失業率高,未來又沒有新產業,他們的前途更堪虞。
這5、6年來,唯一發展的產業是觀光業,還是靠陸客才發展出來的,但終究還不算是夠厚實、夠蓬勃。而其他看起來還不錯的行業如設計、餐飲業都無法發展成為國際產業,尤其設計和文創產業只能算海島格局,如果無法外銷,當然也無法提振台灣競爭力。
說到發展產業,不免讓人想起1980年代初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他熱情如火,把產業發展和個人命運(別說官運)視為一體。
1982年宏碁和神通還是小企業,台積電、華碩還沒誕生時,他就召集電腦業者,「逼著」這些企業要把電腦業產值提升到全國產值的2%,不斷說「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出來,看我趙鐵頭能不能解決。」
【趙鐵頭精神不再】
我在場採訪時,都能感受到他的急切和焦慮(因紡織,石化已無法支撐台灣繼續成長),有「事事關己」的熱情。後來官民合作,政府祭出各種獎勵措施,果然不到五年就達到目標了,到今天台灣的競爭力大部分還是靠資訊業支稱。
很多人或許會說,時代變了,今天的政府沒有這種力量了。但是政府仍然掌握諸多工具,例如開發基金可以主導投資哪些公司和產業,補助其研發;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可以為中小企業做擔保,補貼工資;政府也可以主導公營銀行貸款等等。
但這些都分屬不同機關,如首長都認為事不關己,就沒有人出來協調溝通、做決策、擔責任了。
比較財經首長,就看得出今非昔比。例如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身為經濟博士,辯才無礙,更應該懂得經濟及作為政務官的責任,但是日前在立法院的發言實在不妥,管中閔年初說,今年可望達到黃金交叉(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率分別達到4%),破功時立法委員究責,卻用斷腿及撞牆比喻,自以為幽默聰慧;前幾天被問到減少年終獎金時,又說出「爺們不在乎」等字眼,只讓人覺得可笑而且可恨。
【政府應對經濟負責】
管中閔只是現在內閣官員的縮影,從總統到行政院長、部長,都似乎認為經濟發展問題事不關己,還經常冒出「政府應該如此做」,或者「台灣未來不能等」之類,很像媒體的口吻(大概太關心輿情了)。
舉凡GDP下修、黃金交叉破功、高工時低工資、勞工薪資水準倒退至16年前,行政院似乎都有理由可說。但是擺在眼前的是國際經濟情勢很好,歐洲已復甦,美國道瓊指數創歷史新高,日本各界景氣都回升,這樣一來台灣經濟不振,只能說是國內的問題,政府擁有最多籌碼,所以應該負最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