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烏克蘭「脫俄入歐」路難行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2/13 10:13 點閱 2195 次

矗立在基輔貝薩拉比亞廣場(Bessarabia Square)的列寧雕像倒下,象徵著這場烏克蘭橘色革命以後最大示威活動很難在短時間結束,預埋烏克蘭政局的危機。

一場抗議基輔當局終止與歐洲聯盟簽訂貿易與政治協定的活動,演變至今,群眾的訴求已從原本要求政府與歐盟簽署協議,轉向改革腐敗的政治制度,烏克蘭政局瀕臨崩解。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在人民蜂起的壓力下,釋出透過談判尋求共識的善意,反對黨並不領情,要求示威者繼續對政府施壓,反政府行動不會輕易妥協。基輔獨立廣場預埋山雨欲來之勢。

對烏克蘭而言,加入歐盟或是投向俄羅斯「關稅同盟」的懷抱,雖是兩難的抉擇,卻是亞努科維奇「東西逢源」政治算計,而國際政治的現實無法「魚與熊掌」兼得所致。

在與歐盟洽簽協議之前,普丁警告一旦烏克蘭簽署協定,將實施貿易報復。烏克蘭自前蘇聯時期就被視為地緣政治上的禁臠,任何國家或聯盟染指或拉攏烏克蘭脫俄,都會被克里姆林宮當作是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挑釁。烏克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才是莫斯科施壓的關鍵,其根源正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安排,普丁將歐盟東進視為北約拓展軍事力量的手段,喪失烏克蘭的屏障,俄羅斯被迫必須直接面對來自北約的挑戰。

當烏克蘭總理阿札洛夫(Mykola Azarov)宣佈,基於維護國家安全,終止與歐盟簽署協定,並與俄羅斯恢復積極對話的同時,也預告歐盟積極東擴政策的重挫。

阿札洛夫所要確保的「國家安全」正是莫斯科對基輔能源供應的要害。與此相
對,為使各經濟部門符合歐盟標準,烏克蘭必須花費1600億歐元、國際貨幣基金會振興經濟條件,以及處於改革階段的歐盟,在未解消歐債危機前,並未明確承諾對提供烏克蘭必要的經濟援助。換言之,歐盟並未準備好接納烏克蘭。

在外交上,烏克蘭「脫俄入歐」之路難如蜀道,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讓烏克蘭成為歐盟與俄羅斯地緣政治博奕中的人質。在內政上,在野黨拉高示威層次,從抗議未簽協議轉向要求開除總理阿札洛夫及其內閣,重新舉行國會大選。隨著反政府示威力道的增強,以及反共產主義的烏克蘭起義軍(Ukrainian Insurgent Army)的投入,這一波抗議風潮恐怕已不是在野陣營所能駕馭。亞努科維奇恐怕得為烏克蘭再一次發生顏色革命做好萬全準備。

處在十字路口的烏克蘭、陷入債務危機的歐盟,以及重返歐洲的俄羅斯,三方正在世界地緣政治心臟地帶的歐亞大陸東部,以烏克蘭的「脫俄入歐」為主軸,詮釋地緣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