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路外交該調整了

羅元泓 / 文字工作者 2013/11/18 09:10 點閱 2007 次
(photo by wiki)
(photo by wiki)

甘比亞閃電宣佈與我斷交,不僅震撼朝野和全民,也讓馬總統所推動的「活路外交」政策破功。針對甘比亞總統賈梅不顧道義,說翻臉就翻臉的作為,我駐甘比亞大使館、外交部和國安單位竟然事先未察覺到而加以預防,讓台灣的國格受辱,絕對是難辭其咎。

為了有別於陳水扁執政時期「烽火外交」的國際間「麻煩製造者」角色和拓展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馬總統於2008年上任後,採取「兩岸關係是外交政策發展上位」的基調,企圖透過擱置主權爭議的作為,務實的面對中國大陸,展開全面交流和開放的「政策軸心」,避免因政治上的角度認知問題,過度刺激北京當局。

然而,「活路外交」政策固然讓台灣的免簽證國家高達134個,讓國人覺得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好用。但其也有侷限性的一面,就是消極的「外交休兵」策略,不免讓國人覺得馬政府好像是被中國大陸牽著鼻子走,敵不過其「一中框架」的制約。

其次,「活路外交」固然讓台灣有較大的國際空間,卻也不敵某些邦交國為了經貿利益,想積極與中國大陸建立商務關係的國際現實。所謂道義和邦誼,早已在中國大陸快速起飛的經濟成長大躍進和台灣的「GDP保二不保」的疲弱不振,一漲一消之間,化為援助大餅的計量與經濟實力後盾的賽局。

由甘比亞總統賈梅一夕之間變臉的警訊,未來要發展外交關係的網絡,就不能再持著抱殘守缺的觀念與態度,馬政府要深化外交關係,不能再固守於現有的邦交國數目上,而且國安單位也要謹慎考量「習李體制」上台之後,兩岸潛在的主權衝突和政治議題發展,預先建構一套「對外關係」發展的危機處理模式,不要讓台灣的主體性日漸被弱化。

筆者認為,經此沉痛的教訓之後,馬政府應該彈性調整「活路外交」的政策節奏,如何以前瞻的靈活、權變手腕和作為,積極拓展台灣對外生存空間的能見度,輔以人道救援、精緻農業和藝文創作等軟實力,藉以打開與世界各國「雙邊友好」的大門。同時,我駐外管處也要隨時掌握各國的政情變化和其領導人的立場與想法,好回報外交部和國安單位,作好損害管控的預防工作。不要讓台灣再挨了悶棍,走在交叉路口的迷宮中,僵化了因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