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物魚蝦藻幼苗 可捍衛水質

羅佳旼 2013/11/12 19:17 點閱 4423 次
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因河川污染源敏感,可作為「生物毒性檢測」指標。 (photo by 行政院環保署)
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因河川污染源敏感,可作為「生物毒性檢測」指標。 (photo by 行政院環保署)

【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魚、蝦、藻等小生物,對毒性的反應將成為水質檢測的首要把關者。」環保署12日表示,自今年3月起,檢測水汙染的方式將採行活體生物如魚、蝦、藻類等對汙染源的毒性反應後,再進一步分析出排放水中的有毒物質,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等對污染源敏感,可成生物毒性測試標準,為河川水質把關。。

依《水汙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規定,企業須每半年申報排放水的毒性物檢測,過去採用的方式是水中化學物質的反應,自102年3月8日改為以「生物毒性檢測」取代,環保署研究員陳喜男,「生物對毒性的反應較為全面,可以彌補過去化學檢測的缺失。」

環保署自82年開始進行適合國內的生物毒性檢測標準方法開發,因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藻類對污染源敏感,繁殖容易,目前已完成這些生物毒性測試標準。楊喜男表示,「生物毒性檢測」就是使用活體生物來檢測水質中的汙染物質毒性對生物體的影響程度,藉此來進行水質中的汙染毒物分析。

楊喜男指出,汙染物對生物的影響可分為急毒性和慢毒性,急毒物會馬上造成生物的死亡,汙染源有重金屬、氨等類;慢毒物不會馬上讓生物死亡,必須透過長期觀察才能得知對生物影響,輻射、塑化劑、清潔劑中的壬基苯酚等皆屬慢毒物。

至於國內開始推行生物毒性檢測後,是否擔心動保團體反映有虐待動物之舉,環保署表示,歐美的環保單位採用生物毒性檢測已行之有年,檢測的品質也較全面,犧牲1到200隻的小魚蝦為水質把關,來換取汙水排放後不會造成上萬條魚類死亡;並表示採取的魚類檢測,完全符合實驗動物管理辦法中的條件,不會濫用。

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