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台星經濟夥伴協定 經濟或外交突破?

嚴震生 /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2013/11/07 22:01 點閱 2411 次

台灣和新加坡在昨日簽署「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讓過去幾周陷入「假油風波」等負面消息的台灣經濟,出現一道曙光。

這是繼今年七月與紐西蘭達成台紐經濟合作協議後,我國與非邦交國簽訂的第二個自由貿易協定。由於新加坡是我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又是與我國政治關係匪淺,更是重要區域經濟整合如東協、亞太經合會、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的創始成員國,因此台星雙方達成ASTEP,意涵深遠。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自由化的國家,除了少數酒類外,進口都是零關稅,因此當它願意和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儘管我方仍將部份產品項目是分五年、十年及十五年降稅,同時還有部份排除在降稅清單之外的情形,但無論如何它意味著台灣的開放和自由化程度,要較以往提升許多。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透過經濟部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的努力,政府真正所想達成的是,透過ASTEP的簽署,促成我國經貿體制自由化與國際化,並推動國家整體競爭力之提升,對我國未來加入TPP及RCEP具有實質的助益。

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後,對國際組織的參與和規範相當有限,國內對經貿管制的鬆綁也未能與國際同步。原先我們認為再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經貿自由化的程度已能和國際接軌,殊不知過去十多年來的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而我們僅有和中美洲貿易量微乎其微的幾個邦交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除了政治及外交的有限意涵,這些協定根本無法解除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遭到邊緣化的重大危機。

我國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大障礙乃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阻撓及杯葛,因此馬英九總統希望透過兩岸關係的改善,來化解北京的疑慮。馬政府採取的步驟是先和對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然後再推動與區域國家的FTA。雖然反對黨及部份媒體對此戰略思維進行批判,認為它將加劇台灣經濟過度向大陸傾斜,同時也不見得能獲得北京的默契,讓我國能達成雙邊FTA的簽署。台紐ANZTEC的簽署及上周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和昨日與新加坡達成的ASTEP,都是這項戰略成功的明證。

ASTEP簽訂後,星方簽約代表、也是新加坡駐台代表于文豪說,ASTEP是一個重大成就,也是台星雙贏的協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國際關係的學者李明江則表示,ASTEP可以說是台灣的外交突破,這次中國大陸並沒有阻撓,未來區域內的其它國家就可以循相同模式,與台灣簽署協定。印尼及印度都已完成與台灣簽署FTA的可行性評估,很快就會展開正式的談判,台灣有機會走出經濟邊緣化的陰影。

至於外交的意涵,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及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早在今年5月17日就發布聯合新聞稿,宣布ASTEP完成實質談判,但顯然星國顧及北京的感受,不願意成為第一個與台灣簽署FTA的非邦交國,直到ANZTEC與7月簽署、11月三讀通過後,才正式簽字,不僅免除了來自中共的壓力,也替台灣打開了區域經濟整合的門,因此ASTEP不僅是經濟也是外交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