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型大學 評鑑教師重在多元

尹曉春 2013/10/24 19:14 點閱 3642 次
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表示,該校擬增加教學實務、技術應用兩大專業發展與升等途徑,讓升等不再單靠論文篇數。(Photo by 尹曉春/台灣醒報)
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表示,該校擬增加教學實務、技術應用兩大專業發展與升等途徑,讓升等不再單靠論文篇數。(Photo by 尹曉春/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高等教育評鑑機制,如何在研究、教學、服務等各種面向做出權衡?教學型大學注重教學,但現行教學評鑑與升等制度過於單一化,若教學熱誠高,研究成果不佳,是否就該被淘汰?為扭轉升等評鑑唯重研究的習慣,各校試辦升等評鑑機制,國北教大校長張新仁24日表示,該校擬定多元升等機制,包括教學實驗、教學專書等都有機會納入評鑑參考。

「發展多元教學 打造培育未來傑出青年的搖籃」論壇,與談者就教學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進行研討,一致認為教學評鑑必須多元發展,目前亦有諸多院校試行多元評鑑。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表示,該校擬增加教學實務、技術應用兩大專業發展與升等途徑,並先從適用的專業系所推動,讓升等不再單靠論文篇數。

無論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都必須注重教學,但現行教學評鑑與升等制度過於單一化,造成著重教學與服務的教師無法發揮專長。張新仁說,國北教大雖然是教學型大學,也「照樣有研究,只是焦點不同。」

「評鑑與升等的政策設計,不能扭曲資源配置、造成目標錯置、抑制多元發展。」世新大學副校長余致力表示,無論教學或研究型大學,都必須兼顧教學與研究
既重視教學也重視研究,但因為制度設計,讓教學者偏重研究,把教學與輔導當作裝飾。

他認為,升等制度不論研究、教學、輔導三者間的比重如何調整,都應該截長補短、適性揚長,才能扭轉重研究、輕教學的習慣,例如對於教學、輔導相當投入的教師,是否可以彌補研究上的不足?

過去都以評量教學與輔導的模糊空間太多,因此以研究成果為主要升等依據,但余致力認為,升等能不能多元、評鑑能否落實,取決於是否具有足夠的執行力,況且研究亦摻有主觀、可操作的空間;在研究、教學、輔導以外,對社會的服務、對國家的貢獻是否也可以納入升等評鑑參考?

論壇主持人台南大學校長黃秀霜表示,未來如何進行多元升等與評鑑,特別是教學部分應該如何評量?如何以教學、展演的成果納入升等評鑑?都是當前還需繼續思考的課題。

「無論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教師評鑑若沒有定出明顯的賞罰機制,結果一定徒勞無功。」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季淳以美國為例解釋,台灣的大學對評鑑未通過者多以約談做為懲罰,但在美國若評鑑分數過低,則可能喪失取得終生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