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濃度致暖化 人類始作俑

方家敏 2013/10/20 18:22 點閱 3642 次
森林是碳循環中的重要角色,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photo by Jo@net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森林是碳循環中的重要角色,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photo by Jo@net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人類活動已經破壞了數百萬年來自然演進的氣候模式,並創下千年來高溫!聯合國氣候變遷專案小組以古氣候模擬未來全球氣候變遷的樣態發現,數千萬年前地球上層出現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都極高的氣候,現今的小冰期則是屬於相對低溫的時期。但人類活動卻打破碳平衡,讓地表溫度創下1400年來新高。地質系教授魏國彥憂心的說,唯有保護森林、土壤、海洋的碳消化功能,才能維持生態間的碳平衡。

中研院院士許靖華在《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中提到,「全球變暖對人類是福音。」因為根據歷史記載,每逢氣溫變冷常會導致戰亂頻繁、農業減產、饑荒不斷,以及民族大遷移,明朝崇禎皇帝的敗落則是因為連續10年的低溫造成饑荒、大旱,以致天下無法太平。但此說法引起各界爭論不斷,AR5專案主持人彭啟明以古氣候為例,說明人類活動造成的異常高溫,已打破歷史的常軌。

彭啟明說,地層、冰層、樹輪和珊瑚都是當今科學家研究古氣候的依據。根據資料顯示,在數千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當時的氣溫與碳濃度遠高於現在的小冰期,「根據最新的氣候重建和模型,極區溫度極有可能是隨著二氧化碳變化而起伏,而全球平均溫度也有可能是伴隨著二氧化碳濃度而升高。」彭啟明指出,在始新世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000ppm,比現在的全球平均溫度高出9至14度。

雖然目前為小冰期,氣溫與碳濃度理應較數百萬年前低,但在AR5的研究中,科學家透過冰芯重建發覺現今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都超過以往80萬年的濃度,而且這三種溫室氣體目前上升的速度在過去22000年間是前所未有的。

根據聯合國的氣候評估顯示,20世紀以來的地表平均溫度變暖,已和過去5000年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長期冷卻的趨勢相反;換言之,近代的人類活動加速氣候暖化,打破了小冰期應有的氣候型態。故1983年到2012年的北半球平均溫度非常可能(very likely)是800年來最暖的,甚至有可能(likely)是1400年來最暖的30年,而洪水強度和發生的頻率也都超過歷史紀錄。

彭啟明說,即使全球停止排放二氧化碳,仍有20%的二氧化碳會存在大氣中1000年。雖然有許多懷疑論者認為,若未來進入冰河期,就能解決暖化問題,但根據聯合國模擬後發現,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300ppm以上,則未來5萬年不會有冰期發生。

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說,近幾十年來的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比率呈現「冰上曲棍球型」的上揚狀態,但科學家卻發現目前全球表面溫度上升顯示停滯,這不僅將帶起往後幾年的重要辯論,也是AR6主要探討的議題,將會影響經濟,以及各國處理二氧化碳的態度。

至於溫度上升停滯的原因,魏國彥認為是因為碳以別種形式處存在森林、珊瑚、海洋中,才會有一段turnover time(滯留時間/置換時間)。「雖然很難清算儲存在海洋、森林、與土壤中的碳量,但維持各種地球上的生態功能,才能盡量讓碳排放與移除的速率維持均等,進而解決暖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