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世界諸國連續發生多起恐怖爆炸攻擊。如果這些攻擊與奧薩瑪.賓拉登的全球聖戰網絡蓋達組織(al Qaeda)有關,那麼,這些攻擊正暴露出恐怖份子將以新的面貌在各國出現。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以「恐怖主義的新面貌(The new face of terror)」為題指出,蓋達組織招兵買馬,「新軍」成員多元,且趁著阿拉伯世界和敘利亞的動亂,有重新掌控伊拉克的可能,呼籲西方各國應馳援索馬利亞、伊拉克、奈及利亞等危國。
「衰亡之路」
事實上,《經濟學人》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恐怖攻擊情形,以及蓋達組織通過網路進行串連、徵員的現況所做的分析之後才提出警告。
再者,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一舉逆轉911事件之後的戰略被動劣勢,控制伊斯蘭世界的地緣政治心臟(伊拉克)而取得「全球反恐戰爭」的戰略主導權。
歐巴馬曾宣告蓋達組織和恐怖份子已經走在衰亡之路,殘餘份子關心自身安全重於企圖對西方發動攻擊,未來的恐攻也將重回1990年代攻擊地區性、無防衛能力的目標的模式。
蓋達組織的行動
伊拉克戰後局勢的變化,迫使蓋達組織必須以具體的攻擊行動來證明其戰力,因此這些攻擊的根本任務,是回復蓋達組織在伊斯蘭世界中的信譽。既然無法再次針對美國本土或海外目標發動大規模攻擊,或是一系列的小規模攻擊,最終只能選擇單一的小規模攻擊。
就此而言,發生在肯亞、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的恐怖攻擊,可以視為是新一波攻擊的序曲。未來,蓋達組織還會在其他的國家或地區發動類似的攻擊行動。
從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爆炸案、肯亞「伊斯蘭青年運動」挾持商場人質,到奈及利亞「博科聖地」(Boko Haram)武裝份子攻擊農業學院宿舍的兇嫌身份與犯案型態來看。
恐怖主義新型態
2001年以降,蓋達組織跨國性的國際恐攻,已在網路化(網路教學訓練、招募新軍、西方人加入)、跨國化(國外激進組織、成員跨國或國內激進份子在當地發動攻擊)、單一化(對無防衛、反制能力目標進行單一、小規模攻擊)之下,正改變著恐怖攻擊的樣態,與美國聯手反恐的諸國家,勢必跟著調整反恐佈署。
國際社會對激進聖戰主義份子將會著重在地區性戰鬥的觀點是錯誤的,全球反恐行動必須隨著恐怖主義以新面貌出現而改弦更張。過去美國提供大型地面部隊和武器對抗恐怖組織的作法不再是萬靈丹,為避免美軍人員傷亡,未來將會傾向以情報、後勤補給,甚至是特種部隊(如海豹部隊)和空中武力的協助。
拜歐巴馬快速與伊拉克切割,並從巴格達撤軍之賜,蓋達組織再興後,必須不斷通過新的攻行動擊展示戰力,否則,其原有的社會支持力會快速萎縮,乃至不戰而走向自我解體。
一言以蔽之,全球反恐戰爭並未結束,只是會以新的面貌在國際社會複製恐懼,各國都得隨時繃緊神經,不能一日稍有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