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房地產業者出面反對政府打房。這些業者主張,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甚至衰退,唯有房價居高不下,因此政府不應該打壓唯一「支撐經濟」的房地產。
房子應是拿來住的
就某方面來說,這種主張確有道理:日前主計處資料指出「平均每人國富淨額為新台幣634萬元,較99年底增加45萬元,略增7.6%」,即使「其他財富不增反」,高房價似乎確實「在帳面上」讓國人看起來很有錢。如果政府打算在一片不景氣中,靠著操弄數字掩飾施政無能,持續飆漲的房價確實是關鍵。
然而,單靠高房價支撐的經濟,繁榮不過是假象。在數字的背後,不當忽略一個關鍵的問題:大多數人買房,是拿來「住」的。只要不脫手,房價就算飆高千倍萬倍,個人實際上的消費能力不會有任何提升。房價大漲,對大多數有房的人來說,不過就是死後多繳一點遺產稅罷了。
制度上應把餅做大
房地產業者甚至威脅政府說,持續打房他們不排除帶著「資金逃離台灣」。然而,居高不下的房價才是對經濟最大的傷害:在當前低薪資的困境中,大多數人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基本開銷與房租。等好不容易存夠了錢付頭期款,一輩子更是套牢在看不到盡頭的房貸中。
當「『房價所得比』高達64倍」、「一般上班族打拚40年才能買房」的時候,很難想像在房租房貸壓力下疲弱的消費能力與低弱的投資力道,要如何支撐台灣的經濟。在全民房奴的時代中,什麼才是對經濟真正的傷害,非常明顯。
更進一步來說,房租房貸不只是壓垮台灣的經濟,更是對眾人形成了難以擺脫的枷鎖。每個人都期望可以實現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但是在低起薪、高房租房貸的壓力下,手上一分閒錢都沒有,以至於儲蓄、理財、休閒與其他有意義的事情,都變得不可能。政府在這種時候總是喜歡宣揚「安貧樂道」。這正好就是因為政府的無能,把多數人的未來局限於貧窮。
改革或廢除
或許有人會主張是年輕人自己不努力,要大家別抱怨政府。這是為政府卸責的謊言。人民之所以願意讓渡權利給政府,之所以願意繳稅支撐龐大的國家機器,就是因為期待眾人可以在政府制度的運作下,透過合作把餅做大,以便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
當政府做不到這點,當制度只剩下枷鎖的時候,公權力便喪失了政治正當性。失去正當性的政府,只有兩個選擇:改革或廢除。
要擺脫當前的困境,要讓財富不只是數字、促進消費與投資活絡經濟、讓人民不只是「活著」更能「活出人生」,「打房」是必經的過程。或許「資金逃離台灣」聽起來很可怕,但是看穿了當前繁榮的假象後,便會發現這種恐嚇不過是經過巧妙包裝的空泛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