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伊朗廢核的實與虛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0/01 15:10 點閱 3769 次

美伊兩國領袖就伊朗核武問題,先在聯合國大會隔空對話;之後,美國國務卿凱瑞與伊朗外長查瑞夫舉行雙邊會談。歐巴馬的橄欖枝能否解除伊朗核武,答案在伊朗總統魯哈尼的態度,更精確的說法,是伊朗能否在棄核後確保其國家利益。

魯哈尼執政後致力經濟發展,試圖以停止伊朗核武計畫換取「五強加一」(P5+1,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及非常任理事國德國)解除對伊朗石化原料、黃金和其他貴金屬的貿易制裁。

重申不發展核武

除了魯哈尼在聯大重申伊朗絕不發展核武,德黑蘭已準備從事「有時限及結果取向」的核子談判外,外長查瑞夫和「五強加一」外長,以及美國國務卿凱瑞針對伊朗核子計畫舉行會談。伊朗核武問題通過外交折衝,近期似乎有緩解跡象。

自何梅尼政權以降,美伊交惡三十餘年,要在一夕之間化解恩怨並非易事,何況,伊朗核武問題又糾結著美中蘇三國在中東的利益,要在期內藉由「五強加一」外長對話或美伊會談,就能徹底解決爭議確實有難度。

從當前中東地緣戰略角度來看,對美國而言,以巴和平進程固然重要,卻不是華府的戰略主軸。美國在波斯灣有兩個戰略驅力(strategic imperatives):第一,防止俄羅斯從陸上侵入波灣;第二,不允許伊朗茁壯到足以宰制波斯灣。換言之,解決敘利亞化武之後,美國動用軍事力量的下一站,最可能的候選國就是伊朗。

拒絕屈服美帝

伊朗擁有足以制霸中東的強大軍力,內部保守與改革勢力,在對外政策上各有立場,但在拒絕向「美國帝國主義」屈服,則立場一致。國內外因素界定伊朗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在不屈服於壓力的基調下,彈性回應美國的施壓,同時盡量避免和美國正面交鋒。

伊朗不願屈服於美國,而華府卻有增加對德黑蘭施壓的戰略需求,原因正是伊朗的核武問題。

伊朗的根本性利益在維護領土完整與國家主權,由此策訂的戰略目票就很明確:一、為確保美國不會介入伊朗內政,伊朗尋求其他強權如俄羅斯與歐洲諸國的奧援;二、在美國對中東沒有領土野心的前提下,伊拉克戰爭帶給伊朗享有百年來首次領土安全,因此,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伊拉克是伊朗不樂意看到的。三、德黑蘭可從伊拉克的崩壞中獲致伊朗在東部油田和在阿拉伯河(Shatt al-Arab)實質利益。

伊朗廢核議題存在著三種劇本。一、伊朗妥協並接受美國的條件,核武器發展計畫受到美國實質的監控與束縛。二、伊朗不顧美國壓力,堅持發展核武,結果是美國與伊朗走向對決。三、德黑蘭採取時進時退戰術,延緩美國的外交攻勢,拒絕在核武問題上真正讓步,伊朗將成為中東和平的不定時炸彈。

經濟制裁不輕言停止

伊朗廢核牽動著中東地緣政治角力戰,大致不脫魯哈尼劇本的範疇,伊朗真願意與美國和解,或者只是掩護研發核武的緩兵之計,且待「五強加一」日內瓦談判見真章,除非伊朗採取具體行動證明無意發展核武,否則美國不會輕易在經濟制裁上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