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惠玲台中報導】礦坑、軍事、鐵路等廢墟實景,在「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中一一展現。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表示,「返常」為主題,呈現近年來亞洲藝術的創作取向,藝術創作者除了關注生活中的日常狀態,回歸日常的美學趨勢之外,另一個涵義,也希望藝術家重新找回忠於自我價值的生活本質。
國立台灣美術館10月5日舉辦「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黃才郎指出,亞洲藝術雙年展從2007年以「食飽未?」的問候語形式作為開場主題,2009年以「觀點與觀點」為主題,2011年以「M型思惟」為主題,至2013年則以「返常」為主題,成為亞太地區藝術家互動、溝通與分享的平台。
《廢墟影像晶體計畫》的創作藝術家高俊宏認為,每一個城市都有廢墟,在台灣就有好幾十個,包括礦坑、軍事廢墟、鐵路廢墟等等。製作團隊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發現廢墟故事,拍照後以炭筆繪畫呈現系列創作,並在展場現場重現廢墟的景象。
國美館展覽組副研究員、策展人黃舒屏說,本屆展覽邀請來自20個國家及35組藝術創作者,以多元形式展出,包含行為表演、裝置、塗鴉、繪畫、雕塑、影像、聲音及跨領域戲劇演出等豐富創作類型。
馬來西亞藝術家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這次也來台,參與在台中市場、夜市工作者一日的例行作息,藝術家把他們如何開始作息及結束帶進他們的創作計畫中。來自印尼結合音樂家、電腦工程師組成的新媒體藝術實驗室「自然纖維之屋」,在今年雙年展展出的作品中,也呈現對社會生活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