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太子集團案看政府防詐的破網

醒報編輯部 2025/11/12 14:42 點閱 310 次

太子集團案的爆發,宛如一面照妖鏡,照出了台灣長期自滿於「科技島」與「法治社會」的虛幻。這個源自柬埔寨、跨國經營博弈與詐欺的黑金帝國,不僅在海外殘害無數受害者,更悄然滲入台灣,成立十餘家公司,洗白高達四十五億不法資金。

當美國司法部早已提起訴訟、查扣超過十二萬枚比特幣時,台灣的國安、司法與經濟審查機制卻全數「狀況外」,任由詐騙在和平大苑與超跑車庫間流轉,讓人痛心體制的脆弱與虛假。

對正義失衡的控訴

「45億耶,多少受害者家庭破碎!」這句出自民間的憤怒,並非情緒的過度延伸,而是對正義失衡的控訴。被拘提的二十五名被告中,多達十九人竟能以區區三萬至一百萬元交保,換算不到犯罪所得的千分之一。當人民看到劉純妤以十五萬元交保後燦笑離開法院時,那個笑容不只是對被害人的侮辱,更像是在嘲弄整個國家的法治。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坦言,這是對檢調人員士氣的打擊,更是對社會信任的一記重拳。

法令過時,還是人為放水?

真正的問題卻遠不止於司法的輕縱,這起事件揭開的是台灣防詐、反洗錢、外資審查等多層制度性缺陷。陳志自2017年起至少十度來台,太子集團在台成立十多家空殼公司、購入十一戶豪宅、二十六輛名車,甚至進駐台北101設立公司。在正常的審查體系下,任何外資購屋、投資設立公司都需經經濟部與金管會審核,為何這筆龐大的黑金能一路暢行無阻?

是法令過時,還是人為放水?當政府自詡為「打詐國家隊」,卻讓國際詐團輕鬆進出、豪擲資金,這支隊伍的旗幟還有多少真實可言?

這不僅是司法或行政的怠惰,更是國安的空洞。高檢署緊急召開跨部會會議時,才驚覺外資可透過空殼公司、假人頭層層掩護資金流動。這些漏洞長年存在,金融單位、會計業者、地政機關乃至律師事務所,都成了潛在的共犯結構。高檢署要求強化「了解你的客戶」(KYC)與揭露最終受益人,正說明了制度過去的放任與監管的鬆散。問題是當所有的「補破網」都發生在爆炸之後,信任的裂口早已無法縫合。

是否涉及滲透與政治金流

太子集團案的政治外溢效應同樣值得警惕,網路上流傳疑似該集團成員名義的政治獻金紀錄,引發是否涉及滲透與政治金流的疑慮。若此事屬實,則不僅是犯罪,更是國家安全與民主防線的滲透。當海外詐騙資金可能影響選舉,台灣的「乾淨政治」神話將不攻自破。「法律是社會的道德底線」,但若底線一再下探,國家將不再是守法者的庇護,而是犯罪者的樂土。

這場醜聞的荒謬之處,不只是金額的龐大或跨境的複雜,而是體制性失能的連鎖反應。從移民署的放行,到經濟部的審查,再到法院的輕判,整個機制像是一場彼此推責的默契遊戲。每個單位都只負責自己的「程序正義」,沒有人真正對「實質正義」負責。於是當美國與英國能精準追蹤太子集團的比特幣流向時,台灣仍在開會檢討「通報機制不夠完善」,這種對比,讓人不寒而慄。

藉境外公司輕易入市

值得深思的是,這起事件並非孤例。過去幾年,博弈與詐騙集團屢屢隱身於知名豪宅與虛擬幣公司之中。台灣的金融體系在名義上符合國際防制洗錢組織標準,但在執行層面卻形同虛設。空殼公司與人頭帳戶的泛濫,使得任何有心之人都能利用漏洞將黑錢「合法化」。當央行嚴管台商資金回流、限制房地產投資時,黑金卻能藉境外公司輕易入市,這樣的反差,揭示出制度對弱者嚴苛、對權勢寬容的現實。

太子集團案不是結束,而是開端。它提醒我們,打詐不是口號,法制才是國家的骨架,司法必須擺脫「輕罪文化」,讓犯罪成本真正高於利益。當正義能被以十五萬元換得一笑時,這個社會最該問的,不是誰詐誰,而是「我們還相信這個國家可以保護我們嗎?」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