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你總是感覺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為何習慣了以父母心情為優先,才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父母情緒、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的和諧當作自己的責任?家,為什麼成了讓你最疲憊的地方?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父母從未道破的冷漠、責任轉嫁與偏心對待,是否在你心裡留下一道道隱性傷痕?也悄悄改寫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讓你質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
本書寫給曾在家庭中受傷、正在努力擺脫內在枷鎖的人,作者羽茜以溫柔但直視的筆觸,陪伴你回望家庭中難以言說的傷,辨識父母的情緒操控與有條件的愛,並學習畫下心理界線,慢慢地,找回自我價值與關係自由的可能。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並不是愛,而是投資,愛對方意味著為對方的幸福著想,對方快樂自己也能感到幸福。但是只是在投資對方、投資這段關係的人,想的是自己付出之後能得到什麼,付出本身並不是快樂的事。
對抱著投資心態的父母來說,快樂來自於孩子暫時的符合了他們的期待,或許是成績,或許是聽話、可愛、帶出去有面子,這些都讓父母覺得自己的投資是「有回報的」。
因為父母的這種態度,孩子也會以為滿足對方期待,就是對愛的回報。
為你付出這麼多
但是這樣看待親子關係的父母,無論他們有沒有自覺,最終會對孩子失望。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什麼嚴重的背叛,或者是讓他們投資失利,當然這兩種情況也會讓父母大發雷霆,但即使孩子沒有做什麼,父母也還是會失望的。
因為投資這種事情,想要的收益沒有上限,投資者總是一度滿足了又很快變成不滿足,孩子達成一項目標,父母又很快地覺得下一個目標才是該努力的,最後總是不滿,因為很少人會覺得,自己的投資「能得到這樣就很好了」。
孩子無法達到父母期待也會有罪惡感,被父母再三強調「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也會愧疚。但因為父母從來不願意同理他們,對他們的辛苦也從未有過不捨,誰會心疼自己的投資標的呢?
投資,以愛為名
孩子在內心深處,也會因為看穿了父母的動機,無法對父母產生信任。——爸媽只是希望我能回報更多,其實根本不在乎我是怎樣的吧。
人雖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如何真實地愛人,只能說有發展愛的潛能,但是辨別自己是否真實被愛的那種直覺的判準,卻是意外地內建在心裡。
即使一直被父母說「這就是愛」、我們期待你是因為愛你、你愛父母就應該做出回報。孩子的心裡,還是會覺得這樣的愛有些不對勁,學到投資這個詞之後,就會察覺父母所謂的愛,只是以愛為名的投資吧。
父母的共感能力
對於什麼是愛、什麼不是的判斷,不只是用於別人對待自己的時候,也應該用於檢視自己的心態,了解自己究竟有沒有誠實地對待別人,特別是孩子。
如果你是在孩子痛苦時會感到難受,想為他做些什麼,察覺孩子的痛苦是因為自己有時會感到愧疚、後悔的那種父母,這種與孩子的共感,和真實的愛比較接近。
但有些父母沒有這種共感能力或意願,看待孩子就是投資,只希望孩子能帶來很多好處,但自己需要付出的「成本」越低越好。所以看見孩子痛苦他們不會心疼,只覺得麻煩,孩子渴望的關懷對他們來說,就像投資一部分之後又被要求追加預算,只是更令人不耐。
得到多少回報?
這類父母總是把「已經對你夠好了」掛在嘴邊,意思就是「不要再來煩我」,讓孩子衣食無缺就覺得自己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以世俗成就作為回報。對投資標的的付出,就是這樣無論付出再多,都不能說是一種愛的。
因為付出時想的是回饋,評價對方,還有評價這段關係的標準,都是「我能得到多少回報」。很少父母會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投資心態,但還是可以從他們對孩子的抱怨看出端倪。真心愛孩子的人,看見孩子快樂就會覺得高興,最痛苦的是當孩子受苦,自己卻無能為力。
相反地,投資型父母總是在計較為孩子所做的付出,孩子一個讓他們不滿意,他們就像債權人在討債一樣,要孩子把他們這些年的辛苦「還來」。孩子受到挫折、感到痛苦的時候他們沒有感同身受,雖然外人看起來好像也是在擔心,但是他們擔心的其實是,孩子如果沒有振作起來,自己的投資就不能回收了。
需要照顧和關懷
投資型父母只關心自己看重的事情,孩子還小時看他們的成績,長大後是看薪資頭銜,和自己想要他們配合、做出回報的地方。明明對孩子的性格和真實想法完全不在乎,只接受不惹麻煩、溫順又聽話的孩子,卻自認為對孩子很了解又很關心。
情感上的付出沒有明確可見的回報,本來就不在他們的預算規劃以內,所以他們或許可以花很多錢讓孩子去補習、學習才藝,做那些會有明顯成果的事情,卻吝嗇於摸摸孩子的頭、關心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對投資標的沒有感情,即使他們沒有自覺,還可能反過來認為,自己該付錢時都有付錢,還每天緊盯孩子的課業,就已經是關心,付出很多了。但感情上的照顧和關懷,卻是一個孩子成長的真正所需。
投資標的的痛苦
這樣的孩子受到的虐待因此並不明顯,甚至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是出生於好的家庭,父母很願意給予物質和教育上的資源,但是不被當成一個人,而是當成投資標的來看待的痛苦,是外人看不見的。
在這樣的家庭裡,問起孩子發生過什麼事情,過去和現在,又有什麼困難或痛苦壓力,除了課業相關的事情以外,父母什麼都不知道,也不在乎。特別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只要他們的成績曲線沒有起伏,始終名列前茅,父母就會擅自認為這孩子過得順遂,自己做父母做得很好。
但成績是一個人的全部嗎?才藝、課業,父母盡力栽培孩子,就表示很關心他、很愛他嗎?
重視成績,失去愛
有些孩子就是這樣,自己走過霸凌、性騷擾、約會暴力、人際關係的困擾,甚至好幾次想要登出人生的痛苦。父母都像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只是會督促自己快去念書、將來找好工作賺大錢的老師或教練。
孩子也知道只有成績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父母並不在乎他們的心情,對成績的肯定,都變成是和愛最相似的好意。
這就讓成績優秀的孩子更是埋頭追求成績,而成績不好的孩子,被父母看成投資失利時,很有可能就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了。想從投資型的父母那裡得到愛,注定是要失望的。
傾聽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愛是關心對方的快樂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見自己的期望。父母雙方如果這樣對待彼此,只關心對方賺多少錢、要給自己多少,沒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可能也會覺得對方不是合格的伴侶。
但是當對待孩子時,卻覺得自己供吃供住,還有教育上的栽培,已經是非常棒的父母了。情感忽視就是這樣不容易被發現,也不被承認的傷。無論有沒有傾聽者,人都要培養傾聽自己的能力。
因為你會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更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和自己被引發的感受,童年時期缺乏父母關心的孩子往往欠缺表達自我的練習,因為父母從來不傾聽他們的心情和想法,但這是可以自己跟自己練習的。
自我安撫的方式
拿一支筆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或者用講的,拿手機錄音下來,一開始會覺得,我這是在做什麼呢?感覺還是很孤獨啊,甚至覺得我怎麼這麼可憐只能自言自語。
但久了你會知道這就是自我安撫的一種方式,你訴說、表達,然後聽見或看見自己的心聲,人就逐漸地平靜下來。這個過程就是在陪伴自己。
不要覺得自己陪伴自己就是很悲慘的事情,當你真的有能力陪伴自己時,那種感覺是很踏實的。就像你活得真的和自己的心靈靠近,你真真實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那是很多現代人做不到的。(宇欽/輯)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
作者:羽茜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經濟預測革命:從混沌理論到大數據的決策新科學》
作者:多伊恩.法默
出版社:天下文化
當氣候變遷惡化、金融市場動盪、社會不平等日益加劇,我們依舊仰賴過時的經濟模型,假設人完全用理性思考、行為可以預測,這樣的理論早已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引。作者法默運用大數據、強大運算能力,結合物理、生物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方法,打造能模擬複雜經濟行為的動態系統。
在這個資料爆炸、變局頻仍的時代,我們需要新工具來看懂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本書為企業、政府與關心未來的人士提供行動方針,不論是應對金融危機、社會不平等、氣候變遷,甚至是投資理財,都能發揮更準確的預測能力,提前做好準備。
《給女性主管的成長筆記》
作者:深谷百合子
出版社:楓葉社文化
當升遷通知從天而降,你卻只想大喊:「我還沒準備好!」面對下屬的期待、上司的目光,還有內心的懷疑與焦慮,你是否也正經歷這樣的階段: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勝任「領導者」這個角色,更不想成為那個高壓、將責任往下推的人。
本書作者正是從「不想當主管」的那一刻開始,走上了領導之路。不同於教條式的主管管理方法,作者將一路跌跌撞撞學來的實戰經驗,整理成一本最貼近現場、幫助大家能一點一滴建立起屬於自己領導風格的指南書,給每一位正在適應管理職、懷疑自己是否能當好管理職的新任主管。
《「1張紙」精準思考、解決問題》
作者:淺田卓
出版社:楓書坊
即使認真準備,結果卻不甚理想?起初信心滿滿,最後卻事與願違?或許,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尚未掌握「透徹思考」的精髓。不想再當面對問題只能一頭霧水的人,也不想再被評價「思考太淺薄」!真正厲害的人,不在於說了什麼話,而在於面對事情的方法與態度。
本書集結TOYOTA核心思想與作者多年實務經驗,徹底探究「1張紙」架構,依據思考模式與對應事件,選擇出最佳決策方式。助你提升效率、強化邏輯、增加信任度,只需要1張紙,就能養成面對職場的最強思考✕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