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速工作力》

醒報編輯 2025/02/10 17:07 點閱 55 次

當前對「生產力」的定義,迫使我們將忙碌視為有效努力的代名詞,結果卻導致連綿不斷的待辦清單和會議。我們被繁重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一再陷入疲憊漩渦,沉淪於耗損靈魂的瞎忙文化。

然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藝術家及作家們,早已掌握可創造持久價值的工作方式。紐波特在書中深入研究這些知識工作者的智慧、習慣和心態,包含伽利略、牛頓、珍.奧斯汀、披頭四、賈伯斯,並解構了傳統生產力觀念中的荒謬之處。他也闡述了慢速工作力的核心原則,並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幫助我們培養更緩慢、更人性化的工作方式。

本書提供了一條逃離工作倦怠的道路,引領我們用更為恆久的方法,追求有意義的成就。工作世界迫切需要一場全新的革命,而慢速工作力正是我們所必需的。

一九六六年夏天,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於《紐約客》雜誌擔任特約撰稿人即將屆滿兩年的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仰躺在自家後院一棵白蠟樹下的野餐桌上。

他在二○一七年的著作《第四版草稿》(Draft No. 4)中回憶道:「我在那裡躺了將近兩星期,仰面凝望枝椏與樹葉,與驚懼和恐慌搏鬥。」

麥克菲長篇報導

麥克菲已經在《紐約客》發表過五篇長篇文章,在那之前,他還曾在《時代》雜誌做了七年副主編。換句話說,他並非雜誌寫作的新手,但那年夏天讓他癱在野餐桌上一動也不動的文章,是他迄今嘗試過最複雜的一篇。

麥克菲之前寫過人物特寫,例如他為《紐約客》撰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身在何處》(A Sense of Where You Are),就講述了普林斯頓大學籃球隊明星球員比爾.布拉德利(Bill Bradley)的故事。他也寫過歷史報導:一九六六年春天,他發表了以橘子為主題的上下兩篇文章,將這種不起眼水果的歷史一路追溯到公元前五百年在中國的首度記載。

然而,麥克菲目前的寫作計畫是要處理紐澤西州南部松林泥炭地這個廣到不能再廣的主題,寫作的企圖心要大得多。相對於撰寫焦點集中的人物特寫,他必須將許多角色的故事編織進來,大量重現各種對話以及特定地點的探訪。相對於總結單一物件的歷史,他必須深入研究一整塊地區的地質、生態,甚至是政治背景故事。

陷入停滯狀態

麥克菲在野餐桌上陷入停滯狀態之前,已經花了八個月時間研究這個主題,蒐集了他後來所謂「足以塞滿一整個筒倉的材料」。他從普林斯頓住家南下松林泥炭地的次數多到記不清,常常帶著睡袋方便他延長逗留時間。他讀過所有相關書籍,訪談過所有相關人士。

現在必須開始動筆了,他卻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從哪裡著手。「一開始缺乏自信,在我看來是很合理的,」他解釋說,「你以前是否曾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並不重要。你的上一篇文章不會自動替你寫好下一篇文章。」

於是,麥克菲躺在他的野餐桌上,仰望那棵白蠟樹的枝椏,苦苦思索讓這一大堆材料和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法。他在那張桌子上待了兩星期,終於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佛烈德.布朗(Fred Brown)。

長篇報導曠世之作

麥克菲在田野調查初期就遇到了布朗;他是一名七十九歲的老人,住在松林泥炭地深處的「邊遠落後」地區,他們後來一起在松林裡遊蕩了好幾天。

讓麥克菲打通思路、猛然跳下野餐桌的是,布朗似乎跟他意圖在文章中涵蓋的大多數主題都有某種連結。他可以在文章一開頭介紹布朗,然後從他與布朗的冒險經歷這條主線出發,迂迴展開他想探討的主題。

即便在這靈光乍現的一刻過後,麥克菲仍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在普林斯頓拿騷街附近一間簡樸的出租辦公室寫完這篇文章。這間辦公室坐落在眼鏡行的樓上,對街是一家瑞典按摩店。最後的成品長達三萬多字,分成兩部分,連續刊登在前後兩期雜誌上。

這是長篇報導中的曠世之作,也是麥克菲煌煌著作表上最受人喜愛的作品之一。然而,如果不是麥克菲願意將其他所有事情放在一邊,就那樣無所事事地仰躺著凝望天空、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創造出美妙的作品,這篇文章就不可能存在。

火力全開的變化

我是在新冠疫情初期,偶然讀到了約翰.麥克菲這種慢悠悠的做事方式。說得委婉一點,那段時間對知識工作者而言是一個複雜時期。

對於那些為了生計而在辦公室和電腦前辛勤工作的人來說,隨著那個令人焦慮的春天逐漸展開,出於生產力的要求而長期積壓在心裡的不安,開始在疫情相關的干擾壓力下沸騰起來。作為一名經常在談論技術和分心的文章中寫到生產力問題的人,我直接感受到了這種日益加劇的反彈。

「生產力語言對我而言是一種障礙,」我的一位讀者在電子郵件中向我解釋說,「好好思考和好好做事的樂趣,是深埋在人類骨子裡的樂事……(對我來說,)當牽扯上生產力,樂趣似乎就被稀釋了。」

有人在我的部落格補充評論道:「用生產力術語編寫出的指令,不僅要求人們完成工作,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完成工作。」疫情在推動這類情緒上扮演的特定角色,在這些回饋意見中往往顯而易見。

正如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讀者所闡述的,「真要說的話,『生產力=產出了多少小玩意兒』這個概念,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清晰,因為那些有幸仍然保有工作的家長,被期待在照顧和教育子女的同時,維持和以前差不多的工作量。」

這種精力令我驚訝。我愛我的讀者,但「火力全開」通常不是我會用來形容他們的詞,直到如今。有些事情顯然正在發生變化。

流行的生產力觀念

正如我很快便發現的,這種日益高漲的反生產力情緒並不侷限於我的讀者。

從二○二○年春天到二○二一年夏天,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至少出現了四本重要著作,直接將矛頭對準了流行的生產力觀念,其中包括瑟列斯特.赫莉(Celeste Headlee)的《失控的努力文化》(Do Nothing)、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的《集體倦怠》(Can't Even)、戴文.普萊斯(Devon Price)的《其實沒有懶惰這回事》(Laziness Does Not Exist),以及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筆觸諷刺而風趣的《人生4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 Weeks)。

在職躺平倦怠感

對工作的倦怠感也反映在疫情期間的多項社會趨勢中,這些趨勢受到大量報導,一波高過一波。

首先是所謂的「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雖然此一現象包含了許多不同經濟領域的勞動力撤退,但是在眾多小故事中,知識工作者降低對事業生涯的要求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在職躺平」(quiet quitting)繼大辭職潮之後興起,年輕一代的工作者開始積極抵制雇主對生產力的要求。

瑟列斯特.赫莉在《失控的努力文化》引言中寫道:「我們工作過度、壓力過度,始終感到不滿足,並且不斷追求越來越高的標準。」早些年間,這樣的感觸可能顯得有些離經叛道。然而,到了疫情最高峰時,她的這個觀點早已蔚為主流。

崇尚忙碌的文化

見證了這種迅速增長的不滿情緒,我清楚地察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知識工作者疲憊不堪──被越來越殘酷無情的忙碌折磨得筋疲力盡。與其說疫情引發了這項趨勢,倒不如說疫情將最惡劣的過度忙碌推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許多知識工作者突然被逼到遠端工作,在他們忍受又一場視訊會議時,他們的孩子在隔壁房間驚聲尖叫。他們開始揣想:「我們到底在幹什麼?」

我開始在我長期經營的電子報以及疫情初期推出的新播客節目上,大幅報導知識工作者的不滿情緒以及對工作意義的另類建構。隨著反生產力運動持續升溫,我也開始在我為《紐約客》撰寫的報導中(我是該雜誌的撰稿人之一),更頻繁地觸及這個話題。這些報導最終促成我在二○二一年秋季開了一個名為「辦公室空間」(Office Space)的專欄,每月兩次,專門討論這個話題。

我挖掘出的故事情節很複雜。人們不堪重負,但導致日益疲憊的根源卻混沌不明。網上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提供了各式各樣、有時甚至互相矛盾的理論:雇主無情地壓榨員工,試圖從他們的勞動中榨取更多價值。

不對,根源其實是一種內化的崇尚忙碌的文化;正是這種由網紅生產力專家推動的文化,導致了我們的疲憊。或者,我們真正看到的也許是「末期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崩潰。

人們交相指責,發洩不滿;在此同時,知識工作者卻繼續陷入越來越深的不快樂之中。形勢似乎一片黑暗,但當我繼續針對這項主題進行研究,我看到了由本書一開始探討的那個故事所帶來的一絲樂觀曙光。

麥克菲工作生產力

第一次讀到約翰.麥克菲的故事時,我帶著懷舊的心情看待他在自家後院仰望樹葉的漫漫長日──那畫面來自一個早已逝去的年代,當時,靠腦袋謀生的工作者確實得到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去創造令人驚豔的作品。

「如果能有一份不必擔心生產力的工作,豈不美哉?」我思忖著。但我最終想通了一個顯著的道理,麥克菲其實很有生產力。如果你將鏡頭拉遠,不要聚焦他在一九六六年那段特定夏日時光閒躺在野餐桌上的行為,而是思考他的整個事業生涯,你會發現這位作家迄今出版了二十九本書,其中一本贏得了普立茲獎,還有兩本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

此外,他為《紐約客》撰寫獨具特色的文章已逾半個世紀,並且透過他在普林斯頓大學長期教授的創造性非虛構寫作課程,指導了許多年輕作家,這些作家後來都有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涯,其中包括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losser)、珍妮佛.韋納(Jennifer Weiner)和大衛.雷尼克(David Remnick)。沒有什麼合理的生產力定義不能用在約翰.麥克菲身上,但他的工作習慣一點也不瘋狂、忙碌或令他難以負荷。

生產力另類方法

這個最初的頓悟發展成了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概念:也許知識工作者的問題不在於廣義上的生產力,而在於近幾十年來針對這個詞彙占主導地位的一個錯誤定義。之所以出現令我們疲憊不堪的嚴重超載,是因為人們相信唯有越來越忙,才能有「出色」的工作表現──更快地回覆電子郵件和簡訊、更多會議、更多任務、更長的工時。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此一前提,卻找不到穩固的基礎。我開始相信,提高生產力的另類方法也可以輕易被證明是合理的,包括不將塞得太滿的任務清單和不間斷的活動看得太重,轉而推崇約翰.麥克菲這種悠閒而用心的做法。

事實上,很明顯的是,麥克菲這類傳統知識工作者的習慣和儀式不僅具有啟發性,要是將二十一世紀工作的現實情況充分納入考量,還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泉源,幫助我們改變當代對事業成就的理解。

慢速生產力(Slow Productivity)

這些啟示激發了關於如何對待工作的新思考,最終凝聚成一個完整的替代方案,取代導致我們如今疲憊不堪的前提假設。慢速生產力(Slow Productivity)以可持久且有意義的方式安排知識工作的一套哲學,奠基於以下三項原則:

一、少做一些事情。
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三、執著於品質。

正如你將在後面的篇章了解到的,這套哲學反對忙碌,認為工作超載是取得重要成果的阻礙,而不是驕傲的勳章。它還認定專業工作應該以更多樣化且人性化的節奏展開,在許多不同時間尺度上以放鬆休息抵銷辛苦時期,而且,應該將焦點放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質,而不是作秀性質的活動上,這應是一切的基礎。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將詳細介紹這套哲學的核心原則,從理論上闡述這些原則為什麼正確,並提供具體建議說明如何在特定職業生活中落實這些原則,無論你是經營自己的公司,還是在上司的嚴密監督下工作。

完成工作的涵義

我的目標並非單純教你如何讓工作變得不那麼累,也不僅是為了代替你向那些對你的焦慮困境無動於衷的剝削者揮舞拳頭(雖然我們肯定也會稍微這麼做)。相反地,我想為你、你的小企業或你的大型雇主提出一種全新的方法,用來思考「完成工作」究竟是什麼涵義。

我想將知識產業從越來越難以維持的狂熱狀態中解救出來,重建成為更能持久、更人性化的行業,讓你能夠創造出令你引以為傲的東西,而不必在過程中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

當然,並不是每一份辦公室工作都有辦法立刻採用這種更有意識的節奏,但正如我將詳細介紹的那樣,其適用範圍也許比你一開始猜測的更加廣泛。換句話說,我想向你證明,在不過勞的情況下完成工作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應該成為新的標準。

然而,先別操之過急,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知識產業與生產力之間是如何陷入如今這種失調關係,因為一旦真正了解其形成的偶發性,我們會更容易摒棄現狀。那麼,就讓我們展開旅程,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吧。(宇欽/輯)

《慢速工作力》
作者:卡爾.紐波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
作者:董怡汝
出版社:健行

這本書希望幫助讀者建立對老年的正確認知,並為老年生活做好充分準備。作者指出,多數人在年輕時對老年的印象僅是抽象模糊的概念,導致很多人缺乏進入老年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書中強調,錯誤的認知會造成老年期的不知所措,並分享了許多長者的親身經驗來警醒讀者。

本書以「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為主軸,通過實際案例說明老年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從參加活動的心態到世代價值觀的差異,從獨處與獨居的學習到老年人際相處的關係,從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態度到老年經濟與居住環境的影響等等重要課題。

《最高寫作法:將「一百本寫作法暢銷書」重點整理成冊!》
作者:藤吉豐, 小川真理子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商業菁英、文豪、作家、撰稿人……廣受好評的「有料文章」絕對守則。電子郵件、商業文書、簡報資料、社群網站貼文、部落格與網路文章、論文……一口氣學會「寫作高手」的書寫技巧!無論是想立刻提升寫作技巧的人,或不擅長寫文章開頭的人,只要套用「範本」立刻妙筆生花!

這是一本統整「一百本」寫作法名著精髓的書。由兩位專家認真讀完一百本名著,篩選出寫作專家共通的技能知識並加以排名。將多數一流寫手(文案撰稿人)、作家、記者具備的書寫祕訣統整在一本書裡。讓讀者依序學習眾多專家重視的原則,學會他們的『寫作祕訣』。

《夢想前場:李洋》
作者:李洋、裴凡強
出版社:三民

李洋的羽球生涯起步較晚,從乙組晉升甲組,足足熬了八年。父親說他「你不是這塊料」,讓他徹夜痛哭,掙扎是否該放下手上的球拍。最後,他擦乾淚水,踏實地一步步走上奧運殿堂,「逐夢路上艱辛難免,但並不孤單」。

想知道李洋是如何堅定目標,勇敢逐夢嗎?想知道燦爛笑容之下,有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嗎?想知道面對人生選擇時,他是如何取捨嗎?讓李洋親自告訴你,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