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電影院》給愛麗絲捧出冒險英雄

藍祖蔚 / 資深電影人 2025/02/10 11:43 點閱 208 次
《走鋼索的人》改編自真人實事,重現廿四歲法國青年Philippe Petit在1974年的八月天,一腳踩上百層高樓的雲端鋼索,從紐約世貿中心的A塔走向B塔,而且去去回回,一共來回了八次。(《走鋼索的人》電影劇照)
《走鋼索的人》改編自真人實事,重現廿四歲法國青年Philippe Petit在1974年的八月天,一腳踩上百層高樓的雲端鋼索,從紐約世貿中心的A塔走向B塔,而且去去回回,一共來回了八次。(《走鋼索的人》電影劇照)

漫步在雲端,適合哪一款音樂?貝多芬的「給愛麗絲(Für Elise)」,會不會太匪夷所思,也太浪漫了些?

音樂學者考證認為貝多芬在1810年寫就的A小調鋼琴曲「給愛麗絲(Für Elise)」,應該是獻給愛人Therese的作品,只是大師字跡潦草,被人誤以為是Elise。不管大師是要獻給Elise或Therese,柔情似水,充滿柔情蜜意的樂音曾經滋潤了無數的聽者。

給愛麗絲的冒險情懷

然而,美國導演Robert Zemeckis在電影《走鋼索的人(The Walk)》中,另外賦予「給愛麗絲」一種浪漫的冒險情懷。

《走鋼索的人》改編自真人實事,重現廿四歲法國青年Philippe Petit在1974年的八月天,一腳踩上百層高樓的雲端鋼索,從紐約世貿中心的A塔走向B塔,而且去去回回,一共來回了八次。

Philippe Petit瘋了嗎?沒瘋怎麼會甘冒生命危險挑戰生命和體能極限?

問題在於既然要重現這場空中冒險,用什麼技法才能更加凸顯Philippe Petit的瘋勁?


”AA”

冒險之人,只許成功

剛開始,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的Philippe Petit架好繩索,沉穩跨出他的歷史第一步時,即使遠方有雲霧飄來,但在無風無雨的八月天,一切非常順利,一下子就在離地500公尺的高空鋼索上寫下了歷史。

理應鬆一口氣,好好享受勝利果實的他,卻因為太順利,悵然若失地回首看著來時路。

是的,太快,也太容易到手的果實,反而削弱了苦盡甘來的喜悅。就在他癡癡回望A塔之際,他似乎聽到了世貿中心的呼喚。於是他站起身來,要走回A塔。

頭一回是冒險,第二回則是英雄。冒險之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想當英雄,就得多一分浪漫豪情。

在鋼索上跳芭蕾?

Robert Zemeckis此時接受了作曲家Alan Silvestri的建議,採用了那首前半段改編自貝多芬的「給愛麗絲」的配樂曲子「I Feel Thankful」,就在Joseph Gordon-Levitt腳掌用力,踏出第一步時,導演先給了他一個鞋部特寫鏡頭,有如流水奔竄的鋼琴聲就這樣流瀉了出來,踩著音符,他就像芭蕾舞者一般,用力一踩一蹬,開始他的鋼索芭蕾。

”AA”

在鋼索上跳芭蕾?那是真實人生中一場不可能的任務,此刻的「給愛麗絲」,就如在鋼索上加了潤滑油一般,創造了「滑行英雄」的錯覺。

”AA”

畢竟,別人不敢做的事,他做到了。而且一次不夠,他不但來回,還要轉身,還要躺臥,還要單足下跪,向雲端下吶喊注視的觀眾致意。

從冒險家進階到玩家,這首「給愛麗絲」給人一種「家家酒」的輕鬆自在感覺。別人或許覺得艱難,對他而言卻只是顆小馬鈴薯,唯有以兒戲視之,才更能擴大觀眾的英雄崇拜。

畢竟,他越是無拘無束,自在寫意,才更像英雄,於是,曲式很快從小品的鋼琴獨奏擴大成了交響樂的澎湃版,音樂層層堆疊,就把這位冒險英雄抬舉上了天。

貝多芬如果知道後人如此「活用」他的「給愛麗絲」,不知是否也想來一趟「鳳舞九天」的高空冒險?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