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漢寶德教授—我看「書藝人間」特展

小野 2024/12/02 11:35 點閱 1871 次
文化部長李遠(左,即小野)在協同策展人蔡耀慶的導覽參觀「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李遠(左,即小野)在協同策展人蔡耀慶的導覽參觀「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文化部提供)

「如果,他是風箏,已經斷了線,那就讓他飛吧。不要再把他抓回來。」——漢寳德

台灣建築設計、古蹟修復、美學教育的啓蒙者漢寶德先生逝世十週年,我們終於實現了他臨終前的遺願,想要開一個自己的書法展。他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十多位家人朋友們相約來台灣,花兩週時間騎單車環島旅行,沿途參觀漢寶德先生在台灣各地留下來的建築。

分享一個秘密

我何其有幸,在這個時間點上,也能協助並且分享這個充滿文化傳承意義的活動。

在如此特別的時刻,我和在場的朋友們分享了一個連漢先生都不知道的祕密。在1990年代,我接受委託撰寫及製作一部200分鐘的電視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要在華視晚間最精華時段連續四天播出。

漢寶德的發言

在那個才剛剛宣布解嚴,電視仍是老三台的時代,關於任何台灣歷史的內容是非常敏感的(何況是228)我撰寫的方向和委託單位及電視公司的期待不同。他們發現不對勁,找來幾位顧問開會,討論要如何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當時我正在會場外面等待他們討論的結果。偷聽到當時做為人文顧問的漢寶德提高聲量勸其他人說:「如果,他是風箏,已經斷了線,那就讓他飛吧。不要再把他抓回來。」

這段「風箏」的比喻一直讓我牢記至今,而且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其實啊,斷了線的風箏在天空中飄啊飄時,到底是自由還是受苦呢。

循古與抒情

參加漢先生的書法展回來,在一堆舊資料中發現了一張當時在討論那部紀錄片的記錄,上面有我們對漢寶德先生的提問:「台灣歷經各種文化的影響,在建築、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都有許多改變。這些改變是否有軌跡可循?這種演變未來是否會繼續發生?會走向那個方向?」

我忘記漢先生的回答,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建築設計、古蹟保存和美學的教育可以找到答案,其實正是這一次書法展的幾個單元:循古、抒情、構成和新象。

文化就是要有跨越時空的包容力,連接古今為基礎,進行新的探索和發現,使得我們的文化更有創造力,不至於僵化,也更能符合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