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已禁高風險AI 台灣立法還沒跟上

簡嘉佑 2024/08/25 16:29 點閱 5282 次
「AI與風險社會」講座25日舉辦,學者們探討AI可能帶來的影響。(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AI與風險社會」講座25日舉辦,學者們探討AI可能帶來的影響。(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歐盟AI法規8月上路,明文禁止高度風險的AI發展,台灣至今卻仍未有法規!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陳慧蓉25日在座談會中表示,社會評分、無目的人臉辨識等AI被認為具有高度風險,已遭歐盟明文禁止。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則提到,AI可能造成大量科技失業,政府就業投資應考量數位落差。

人工智慧恐將失控

陳慧蓉表示,有AI教父之稱的辛頓曾指出AI的風險為,受到惡意國家、組織或個人使用;造成包括翻譯、助理等職業出現科技性失業;還有通用人工智慧(AGI)問世,甚至可以自行跑程式碼,相當於「能夠自己蓋軌道的火車」,恐怕無法掌握人工智慧的去向。

孫友聯表示,現在已經有很多書本預告2030年雇傭關係開始崩壞,許多勞工受到人工智慧取代,出現「科技性失業」的狀況。他提到,非典型就業與不穩定就業大量增加,造成勞動力商品化,出現「零工經濟」,助長就業兩極化及薪資所得,造成民眾收入不穩定,更容易出現憂鬱症,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定。

他提到,台灣未來需要思考的就業問題包括:產業升級規劃應考量就業科技與數位落差,也需要注意就業的永續性,提升能力提升的社會投資方案。

AI缺原住民資料

陳慧蓉說,歐盟人工智慧法案今年8月上路,並以不同的風險等級分類AI,如社會信用積分屬於「不可接受的風險」,遭到完全禁止,其他像是用人工智慧進行潛意識操作、透過監視錄影等系統進行無目的的人臉辨識,或工作場合的情緒推論,都是遭到禁止的AI應用。

面對台灣的AI發展,陳慧蓉表示,「台灣目前仍沒有AI的法案」,且台灣自行打造「可信任生成式AI對話引擎」(TAIDE),希望能以台灣主體性的文本作為訓練材料,但仍缺乏原住民語以及文化文本,性別平等與勞工運動議題,或轉型正義等資料,呼籲加入這些資料以補強對話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