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從自動駕駛談起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06/03 16:35 點閱 1191 次
醫學上有許多情境並非都是分秒必爭,一些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影像的判讀,讓電腦先做,可算是「自動駕駛」的例證。(中央社)
醫學上有許多情境並非都是分秒必爭,一些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影像的判讀,讓電腦先做,可算是「自動駕駛」的例證。(中央社)

小時候學騎腳踏車,熟練以後,有時騎車到空曠平坦處,四下沒什麼人,就猛踩幾下踏板,放開雙腳雙手,車子就繼續走一小段路,相信許多人也有過相同的經驗,如今回想,這可算是一種「自動駕駛」的雛型吧。

自動駕駛樂趣多

無論是坐在何種交通工具上,如果長程,是一個可藉此休息「睡覺」的好時機。交通工具的司機一向都是人,但漸漸有被電腦取代的趨勢。在電腦駕駛的交工具上,最高境界,應該也是抵達目的地前,能舒舒服服做個美夢,但這可能嗎?

在有固定軌道的鐵道、在儀器可以設定航線,但四周浩瀚無涯,被干擾的機會很少的天空或大海,交通工具的自動駕駛,是很早就有且也非太困難的事。但在陸上,因為地形與周遭靜態景觀或動態物體充滿複雜變數,所以陸上各種車輛,目前僅能有部分自動駕駛的功能,要達到「完全自動」,看來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電腦先行 人腦判斷

但如前所述,「自動」其實是可以依據程度給予定義的。若把「駕駛」視為一種「例行工作」,把例行工作中許多因素都考量進去,然後拿來教育與訓練人工智慧,此後這項工作,就可以例行讓電腦「自動」去做。

醫學上有許多情境並非都是分秒必爭,一些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影像的判讀,讓電腦先做,可算是「自動駕駛」的例證。當然,超越人工智慧學習的範疇,就不宜「自動」運作,需要人腦才能下判斷。

政務官與常務官

我們常說政府體制,公務員分為「政務」與「常務」兩大類,常務官員可以比擬為「自動駕駛」,方向(法律與政策) 設定好,就會自行往前走動;所以常務公務人員穩固強健的國家,即使政務系統經常更迭,也能大致如常運作。

當然,這絕非意謂「政務」就不重要,「常務」固然可以依據既有的法律與政策辦理,但「政務」卻有權力,調整與改變法律與政策。車子自動會走,但「方向」不是車子自行設定,方向若經常改來改去,車子照樣會走,卻造成乘客(人民)七暈八素、頭昏腦脹,怎麼能夠期望睡個好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