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財劃法稅收下放地方 應有監督機制

醒報編輯部 2024/06/02 17:19 點閱 1249 次

台灣的民主短期之內看不到陽光,雖然國會改革五法闖關成功,但行政團隊已經直接宣告將進入覆議,接著進入大法官釋憲。政治風波至少延宕半年以上,接著不只是行政院新上任官員陸續到立院報到備詢,還有政府預算跟人事等案件要審查,這些都可預料會有更多風暴,在所有法案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財政劃分法」。

藍綠互不信任

「財劃法」自1999年後,迄今將近25年未再修正,中央與地方的財源大致呈現中央7成,地方3成的情況。財劃法從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收入,占全國總收入比例為75%比 25%。國民黨智庫提建議,新法案可以要求中央釋出6400億統籌分配款。在最後的提案當中。民眾黨的版本是要求中央釋出近3000億,國民黨的版本超過5000億。中央財政將會失去大量的可支配預算。

民進黨政府近年來透過前瞻法案,各縣市分配到相當多的建設預算,另外中央統籌分配款以及補助款,從2023年比起2016年,增加了2千多億元。問題是現在的朝野互信極度缺乏,包括之前的前瞻法案,當初立法過程倉促,後來各縣市分配不公也是飽受藍營批評。預算執行難以獲得雙方共識,現在朝野對立又更加激烈,更難以對預算修法有更多交集。

地方有錢恐亂花

目前立法院提案修正「財劃法」版本包括國民黨團版、民眾黨團版,加上多位國民黨立委提案,總計多達14個修法版本。國民黨團版本是國民黨執政和民眾黨執政的新竹市等16縣市達成的共識版本,但是仔細看其中的縣市,不乏有財政紀律跟虧損問題。

藍白陣營認為現在地方缺錢是因為中央掠走太多資源,但是地方政府控管財政不力,大幅增加債務的問題卻也是要督促。

以親國民黨的苗栗縣為例,可以說是藍營的鐵票區,不過從前縣長劉政鴻開始債務暴增。劉政鴻2014年卸任時,苗栗縣已負債676億元,兩屆任期債務比他上任前增加兩倍。2015年苗栗縣政府瀕臨破產,繼任縣長徐耀昌拚命求中央援助,但連續半年薪資遲發,還被迫刪減警消津貼。到現在都換了新縣長,還是債台高築,就連議會都砲聲隆隆,但苗栗縣政府仍然安座高位,不為所動。

財政立法要透明

然而,從完善中央地方財政跟讓地方有更多自主權的角度來說,依然是值得繼續推動的修法。只是在過程中,各政黨應該敦促甚至強制,各縣市簽署自律公約,包括將新增加爭取到的預算規劃更加透明,甚至事先就公布,讓人民檢視,並提出更積極的執行財政紀律,不然浪費習慣不改,就算爭取到再多的預算,也是肉包子打狗。

另外,在野兩個政黨也要積極整合法案,不然兩者法案的下放金額落差過大,如果連在野黨歧見都如此之大,如何奢談有效運用?讓民眾能夠從執政黨、在野黨跟行政院三者的角度清楚辨別當中異同。法案不該只是政黨情緒的對立衝突,應該以法案文字來判斷,由人民選擇。不然缺少合理監督跟運用,最後也只是肥了另一票政治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