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什麼才是「正常」?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05/23 13:06 點閱 1400 次
現代社會健康檢查相當普遍,帶著檢查報告到門診來要求解說,也成了門診工作項目之一。(網路截圖)
現代社會健康檢查相當普遍,帶著檢查報告到門診來要求解說,也成了門診工作項目之一。(網路截圖)

現代社會健康檢查相當普遍,帶著檢查報告到門診來要求解說,也成了門診工作項目之一。事實上,翻開任何一本健康檢查報告,幾乎沒有人的數據是沒「紅字」的,但有些「紅字」是否就代表真的有問題,得從何謂「正常」或「正常範圍」說起。

不一定不正常

醫學上的檢驗數值,通常都設定有「正常範圍」,但有些人的檢驗結果,老是不在該正常範圍之內,或者原本在正常範圍之內,有一天,正常範圍卻突然改了,那些人就變成不在正常範圍之內,但這些檢驗結果不在正常範圍之內的人,也許觀察,也許做了一些進一步的檢查,卻始終沒有發展出與檢驗「不正常」結果相關的疾病,這些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臨床上被這種問題困擾的人,還真的不算少。

事實上,檢驗數值正常範圍的訂定,可能只是找50或100個人檢測,從這些人得到的數值,就訂定為正常範圍,但在這50或100以外也是「正常」的人,有些人數值並不在此範圍之內。

有一天,可能廠家儀器或試劑改了,或者接受測試的自願者也變了,重新訂定正常範圍,於是正常範圍就調整了,原本一些正常且檢驗數值落在正常範圍內的人,以後數值就掉出正常範圍之外,那該如何給予適當的解釋呢?

確認檢查換得心安

有一個簡單的類比。某班級50人,身高範圍150到175公分,我們可以設定150至175公分是「正常範圍」。但隔壁班同學也有50人,其中有兩人身高148公分,另兩人身高177公分,沒有落在前述正範圍內,但這4個人並非不正常。

人實際上正常,而檢驗值卻偏離所訂定正常範圍者,通常幅度不會太大。若幅度太大,就像身高極高或極矮,必須考慮新陳代謝疾病一樣,一些檢驗或檢查不正常偏移所謂「正常範圍」很多,就比較可能真的有病。

然而,幅度不大的「不正常」,經醫師解釋,有些人就接受了,然後定期追縱,維持沒有變化就好,有些人則會很掛慮,醫師也不敢鐵口保證,所以只好進行一些相關檢查來確認並非真的有病,坦白說,這樣做是有些浪費醫療資源,只是臨床上,浪費醫療資源來換得安心,也是常見卻也無可奈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