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規賴隨」的農業施政怎期待?(李武忠)

李武忠 2024/05/05 13:48 點閱 1934 次
AI技術正在徹底改變農場運作、降低勞動成本並提高生產力,「數位化農業」已成為新的生產模式。(中央社)
AI技術正在徹底改變農場運作、降低勞動成本並提高生產力,「數位化農業」已成為新的生產模式。(中央社)

農業正值多事之秋,業界莫不期盼能在新部長的睿智領導下,讓農業能恢復生機,實現賴總統所宣示的「幸福農業、快樂農民」政見。

在外界引領期盼下,新農業部部長人選終於出爐由代理部長真除,可惜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意,若還是依循「蔡規賴隨」,表面上強調「外銷、加工及直銷」三箭,實則透過「大內宣,大撒幣,胡蘿蔔+加棍子」三箭,來應對未來農業可能面臨的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就太可惜了。

時代考驗農業

如今,氣候變遷,兩岸對立,開放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國際競爭激烈,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具關貿優勢,新興外銷市場開拓不易等等變局,或可偏安於一時,最終恐將斷送台灣農業的未來。

「農為國本」一向是農業部門施政的基本信念,只是隨著台灣經濟結構的轉變,農業受重視程度已遠不如工商業業和科技產業,也顯現在當前政府團隊的運作。儘管準農業部長再次宣示「以農為本、光電加值」的基本立場,實際上卻以種電為優先,有許多土地不該用來種電如;砍伐樹林、填平埤塘、破壞候鳥棲地、打壞海岸生態…等等。

農漁業已淪為配角並衍生諸多弊端,不僅農(漁)電「共生」不可得,遑論農(漁)電「共榮」,外界憂心若準部長無法挺直腰桿,把好關,將對台灣農漁業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新農業的考驗

未來農業生產模式,將和現在完全不同,將不斷出現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產業化新業態。陳準部長係農業科研出身,理應瞭解農業科技和機制的研發創新,對產業發展和競爭的重要性。陳準部長承諾未來會特別強化韌性農業,以智慧生產、數位元服務等方式,提升農業韌性與降低經營風險,大方向正確,關鍵在如何落實,避免再淪為口號。

AI技術正在徹底改變農場運作、降低勞動成本並提高生產力,「數位化農業」已成為新的生產模式,透過AI賦能農業是未來全球農業發展趨勢,不僅能大幅提高農民經營效能(如使用AI技術的農場比傳統農場平均多出20%的產量),降低生產風險,減少食物浪費,運用生成式AI還可以幫助農民預測氣候變化。

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從而調整作物種植選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也可以作食品(含農產品)安全領域早期預警和新興風險(如氣候變遷導致有害藻華以及農作物中黴菌毒素的形成)識別之用,並增強糧食系統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防禦能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利用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ML),來識別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進口海鮮,做好把關工作。

AI+智慧農業是主流

未來農業必然是以新興技術引領下的新產業革命,其中「AI+智慧農業」將會是未來全球農業的主流。台灣農業未來單靠大撒幣絕難成事,何況比起補貼有青農更想要市場(非洲年輕人吶喊『請教我們自己生產食物,不要只給我們食物!)。想要有效推動AI+智慧農業,除了需要有正確的決策領導,制定合宜的法律規範,培養足夠的高端暨整合型人才,有計畫提升農民數位素養(如推動終身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外,更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目前台灣政府每年編列的農業預算用於補貼,救助,行銷宣傳幾占八成,農林漁牧科研經費還不到50億元(2023年農業部科技研發預算僅列44.54億元,不及老農津貼費用的20%),能實際運用到AI+智慧農業研發經費,遠遠不及實際需求,陳準部長想實現承諾,對於創新資源必須做有效配置,重新調整經費分配,勇於調降農業福利預算,轉為提高科研經費。

國家補貼不是萬靈丹

中國大陸透過大幅提高科研經費(2023年農村農業部科學技術支出達152.9億人民幣,中國農業科學院2023年預算達101.6億人民幣)並鼓勵大企業積極參與AI+智慧農業研發創新暨商品化,如阿裡巴巴、華為、騰訊、京東、拼多多等,為農業智慧化升級提供新動能,成功讓企業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目前中國大陸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

目前台灣民間企業參與AI+智慧農業研發的意願和誘因相當欠缺,新政府須儘速補強。日本Tokyo Electron社長提醒,國家補貼固然是推動日本半導體重要因素,但企業最關鍵的還是要找準自身能夠提供價值的優勢所在,企業想要持續成長,需要制定戰略,避免依賴國家的支援,值得台灣相關單位省思!

對於「強化韌性農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已構成嚴重威脅,未來農業經營要變得更具韌性,就必須考慮到持久性、適應性和復原力等三大因素。儘管政府透過「三保一金」施予大量補貼,來保障農民收益,提高農民耕作意願,但是目前覆蓋率仍然偏低;想要實質強化韌性農業,除應積極推動可以提高適應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氣候智慧型農業」(CSA)外,目前運用核子技術和同位素技術,確實有助於提高農業抵禦能力和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還有細胞農業(cellular agriculture)有望為當今的畜牧農業系統提供更永續、更人道的替代方案,均值得台灣參考。

勿迷信大撒幣

不要再迷信「大撒幣,大內宣,胡蘿蔔+加棍子」三箭的威力,農業未來繫於官員的心態,而心態始於“我可以”。台灣諺語「三年官 二年滿 」,為了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和個人的歷史定位,建議陳準部長應挺直腰桿,勇於捨棄舊三箭,改推新三箭(科技 制度 務實),讓農業脫胎換骨迎向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