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產業專題2-2》拚電芯龍頭 長庚國際:接軌儲能、電動車

簡嘉佑 2024/04/02 16:45 點閱 5333 次
長庚國際董事長王貴雲(左)向台塑董事長王文淵(右)詳談鋰電芯市況。(長庚國際提供)
長庚國際董事長王貴雲(左)向台塑董事長王文淵(右)詳談鋰電芯市況。(長庚國際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電池產業群雄並起,長庚國際儲能要拚五年內電池產能增加4倍!長庚國際能源強調,電池芯自製是臺灣發展儲能、電動車產業最需補足的核心拼圖。能源專家劉毅受訪時特別指出,「鋰電池負極材料」、「固態電池技術」與「協調不同儲能方式」,將成為台灣電池業者的決勝關鍵。

群雄爭奪電芯市場

隨著儲能、電動車需求增加,台灣企業也正投入電池產業,如台塑新智能2022年成立彰濱工業區的5GWh電芯場計畫;鴻海更砸下60億元於高雄設立電池量產中心;輝能宣布設立固態鋰陶瓷電池的工廠,目標2GWh。

長庚國際能源目標在擴大產能,除了已實現全國產化的電芯量產,為能更盼提升新北樹林電芯場的年量能到350MWh;2025年將啟動桃園觀音廠3GWh,2027年二廠落成後將再添3GWh。

長庚國際能源以鋰鐵為主力產品,100%自主研發及生產軟包電芯,採用日本、德國設備,更透過材料特殊配方,提高性價比優勢;近期各國出於地緣政治考量,都在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更讓台灣能更快速接軌美國、日本市場。

負極材料是決勝點

曾任美商BridgeLux中國區市場總經理與資深顧問劉毅指出,現在最常見的電池類型就是鋰電池,但存在著高溫燃燒、壽命短等缺點,所以電池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朝著「固態電池」(使用固態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液的電池)發展,台灣業者擴大產能時,也要考量到該趨勢。

但他也指出,固態電池要能夠國產、量產恐怕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所以台灣電池產業面向固態電池技術時,也要同步思考鋰電池的改良方案。劉毅舉例說,理論上一公斤鋰電池發電量要達到1200瓦,但現在普遍就只有3百瓦,能量密度還有提升空間,其中的關鍵就是「電池的負極材料」。

他指出,目前鋰電池負極都是由石墨與銅共同製成,缺點就是電池老化速度很快、還會隨著時間改變電池的電阻,增加電池燒起來的風險,所以找出負極材料,打造更安全、有效率的電池,就是台灣電池廠商的決勝關鍵之一。

資通訊優勢帶動電池

劉毅說,儲能有許多種不同的應用,鋰電池因為放電效率最快、最好,受到不少青睞,因為持久性差、規模化容易產生風險,電池也應設法與氫能等不同儲能方式結合,才能符合不同設施與設備的需求。

台灣綠能協會理事長李泰安指出,中國電池產業在全球市佔率最高,成本也比台灣低,但台灣電池產業的表現卻不會輸給中國。他解釋說,因為儲能是軟硬體的整合技術,除了電池之外,更需要資通訊的系統進行整合運算,而這正好是台灣的強項,更是儲能發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