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15〉短短篇幅 說長長的地球歷史

魏國彥 2024/03/05 14:45 點閱 2259 次
承接四十億年的物理和生物遺產,猛獁象統領過的嚴寒平原,地球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生命大絕滅五次,從廢墟中重生的生物讓地球上的生命改頭換面。(網路截圖)
承接四十億年的物理和生物遺產,猛獁象統領過的嚴寒平原,地球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生命大絕滅五次,從廢墟中重生的生物讓地球上的生命改頭換面。(網路截圖)

寫作之人常在題材大小與篇幅長短之間作平衡,一般而言,題目大,篇幅就必須長,才足以盛載,足以娓娓道來。但也有別出心裁的作者能小題大作,難處在於細節太多,瑣碎不堪,像沖淡的茶,泡水的酒。

何謂生命多樣性?

更難的是大題小作,差勁的作品變得像讀綱要,有骨無肉。手邊這一本「寫給每一個人的地球簡史」是一本向高難度挑戰的小篇幅科普書,短短八個章節,約200頁,要敘說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如果用編年史的體例,就成了流水帳,而且容易掛一漏萬。

作者的策略是:「首先讓我們後退一步,問問我們想瞭解的是什麼?」(第64頁),他不急著從盤古開天、宇宙玄黃說起,他從讀者的角度想,用短短一兩天讀一本小書,到底想從地球漫長的歷史中瞭解什麼呢?

基於作者在哈佛大學幾十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他寫了一張「請柬」(緒論)邀請讀者一起瞭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岩石、空氣、水,是如何界定我們的現存狀況?以及我們周遭生命的浩瀚多樣性,是如何型塑而成?」

上下求索生命故事

作者是由今天我們的存在來探索地球的歷史:「這是關於我們的家園,地球,以及遍佈其表面的生物體的故事」;「此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行動,是如何改變地球和生命?這些部份是關乎歷程的問題,也是歷史求知的課題,而那就是本書的架構」(第8頁),我套用屈原《離騷》的名句來說,作者的任務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十多年前,我在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擔任助理教授時,曾與本書作者安德魯•諾爾(Andrew Knoll)有過簡短的電郵往來。我的研究領域是最近數百萬年來的海洋微體化石,及相關的古海洋環境變遷,而他的研究偏重於六億年前寒武生命大爆發前夕,種種古代生命的曦微曙光,我們的研究課題幾乎是生命演化歷史的兩端。

那個時候,中國大陸剛向西方開放,在貴州的甕安地區發現了一些非常罕見,但保存良好的動物胚胎化石,有中國大陸的學生手中握有這樣的化石,而準備「帶槍投靠」,申請到哈佛大學拜在他的門下。諾爾教授基於「學術倫理」的謹慎,寫信來向我這位臺灣來的「中國通」討教有無道德風險。

埃迪卡拉生物群

拿到這本新書(中文繁體字版2023,麥田出版社;英文版是2021出版),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五章【動物的地球:生命變大了】,找讀有關多細胞生物起源的最新說法,作者列舉了一堆早先的「誤導點」,看來如果我要回頭講授「地球的歷史」要修正很多原來上課用的PPT檔案了。
慢著,所謂「誤導點」,指的是紐芬蘭島東南角的一個地點,因為以前漁民常將此處誤認為附近的雷斯角而撞上海底礁石造成船難,這個點就被稱為「誤導點」(Mistaken Point)。

這個地點現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位址,因為海邊懸崖上保有五億六千五百萬年前所沈積的泥岩及火山灰。來到這,剝開岩層,你會看到數以百計怪異又美麗的化石,好似來自外星的神奇生命留存在其最初的棲息場所,埋藏在火山灰下,也就是著名的「古生物龐貝城」,扁扁印痕栩栩如生保存著「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 Biota)。

機緣巧合出璀璨地球

另一個著名地點就在澳洲的埃迪卡拉,也是我以前在台大上課常引用的化石來源處。看來,諾爾教授及他研究生們這二十多年來在這新的「誤導點」找到更多的新化石,也改寫了我們對早期生命的認知。

這本書的體例並非編年史,而是鉤玄提要地從八個角度切入,分別是:化學的地球、物理的地球、生物的地球、氧氣的地球、動物的地球、綠色的地球、災難的地球、人類的地球。一章章讀下來,其實這本書談的是我們現代社會很關心的問題:永續發展、全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

與眾不同的是,這本書拉開歷史縱深,讓我們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們的地球之所以有今天更是源遠流長,不只工程浩大,還更靠著種種機緣巧妙配合,總是絕處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地球村中神奇生命有總是出人意表,在早期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生命形式實驗失敗之後,在寒武大爆發又綻放出更多的體態設計,從而展開了今天的芸芸眾生。

氧氣在地球出現

生命存活與發展需要適宜的化學與物理環境,行星地球先將空氣、岩石、水準備好,化學演化、岩石循環、水循環、碳循環一一登場(第一、二章);少年期的地球的陽光黯淡,只有現今的七、八成,地球如何保持溫暖呢?

別擔心,那時候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與甲烷旺盛,早期生命也倚靠甲烷進行「化合作用」轉換能量,它們存活在海底熱泉或冷泉,星星點點(第三章),地球大部分的地區還是生命荒漠,現今眾多生命所賴以存活的氧氣從何來來?請讀第四章:「氧氣的地球」,藍綠藻擄獲了葉綠體開始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為後來的生命準備袵席。

廢墟中重生

寒武大爆發所孕育的生命生活在淺海海底,它們又如何在海床向下穴居、向上發展?有些還能脫離海底附著,在海底匍匐,甚而水中自由漂浮?有些生物終於登陸,造就古代的裸子植物綠色森林,葉片不大,卻也綠意盎然(第六章:綠色的森林),為晚後登陸的動物先預備好家園。

終於陸地上欣欣向榮,生命繽紛,然而並非從此步上坦途,地球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生命大絕滅五次(第七章:災難的地球),從廢墟中重生的生物讓地球上的生命改頭換面,恐龍離開後給了哺乳類生存發展的新天地,靈長類聰明異常,誕生了人類,一個徹底改造星球的新物種出現了(第八章)。

瀏覽40億年歷史

「所以這就是你的處境,承接四十億年的物理和生物遺產,你行走的地方是三葉蟲竄行的古老海床,是恐龍蹣跚跨越長滿銀杏的山丘,也是猛獁象統領過的嚴寒平原。昔日這是他們的世界,現在這是你的了,」作者最後這麼結語:「當然了,你和恐龍最大的差別在於,你能理解過去並展望未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就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