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部金馬獎得獎影片上映,金馬光環把值得關注的兒少議題推上風口浪尖,其中包括本屆金馬獎最大話題---12歲林品彤演出過動兒得到金馬影后的《小曉》,以及探討青少年日益攀升的自殺率而得到最佳新導演獎的《年少日記》。編導都以自身經歷為創作的根源,藉真摯動人的劇情,喚起大家的同理心與寬容,也讓我深受吸引。
「過動兒」可能是現代父母經常聽到的名詞,只要孩子在學校過於活潑好動、寫作業慢、不守秩序,學校老師就會以干擾其他同學學習為由請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評估是否患有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霸佔銀幕的林品彤
林品彤飾演有如不定時炸彈的小曉,在學校受到同學霸凌、排擠,而常失控發飆,在家中也是母親的重心所在,一顰一笑,似乎世界都圍繞她而轉。
林品彤詮釋這個角色猶如「霸佔大銀幕」,她的每個細微表情,都牽引觀眾的心,只要看過她的演出,都會服氣金馬評審為什麼會讓12歲的她封影后了。
片中小曉的父親長年在外地經商,母親薇芳(陳意涵飾)放棄了原本的鋼琴家夢想,猶如單親媽媽般照顧女兒起居,精疲力竭於安撫與女兒起衝突的同學、費力討好抗議的家長,而與富愛心的導師保羅(劉俊謙飾)愈走愈近,擦出火花。
片中小曉(右二)父親長年在外地經商,母親薇芳(右三)如單親媽媽般照顧女兒起居,精疲力竭於安撫與女兒起衝突的同學、費力討好抗議家長。圖為兩人出席家長檢討會劇情。(CATCHPLAY提供)
母女與男老師形成微妙的三角關係,保羅以耐心與愛心,天使般姿態,為這個失衡家庭撐起了保護傘,甚至像代替了缺席的父親,三人如同偽家庭般出遊、露營、游泳,但也因為不倫的外遇被小曉發現,讓原本脆弱的關係出現巨大衝擊。
寫實中的不寫實
在緊張瀕臨崩潰的母女相處關係、一觸即發的校園霸凌,編導靳家驊的女兒也一度被視為過動兒,因此他處理細節相當寫實,甚至有些對白源自於他的親身體驗。
但他卻刻意創造出不寫實的男老師保羅角色,年輕俊美、壯碩又有天使般愛心、耐心,甚至會設計用貼紙來獎勵對小曉好的同學,讓同學為討好老師而偽裝成小曉的好友。
以俊男美女不倫情愫加重了電影的戲劇性,走在道德鋼索的危險邊緣,讓原本漸趨美好的關係轉變成對立衝突。
片中頗具象徵意義的貓頭鷹和小曉,小曉自以為是扮演風雨中解放貓頭鷹的救星,但卻遭到貓頭鷹的攻擊,這部份貓頭鷹的特效做得很好。藉人鳥之間的關係,藉以比喻人際之間,也頗具巧思。
專家擔心汙名化
虛構的劇情片做非寫實設計,讓故事更為曲折吸引人,無可厚非,但看到有特教專家擔憂這部片子會汙名化 ADHD個案和家庭的可能性。也有人擔心其中老師的作法會誤導,我覺得這是過慮了。
畢竟《小曉》不是部有關過動兒的紀錄片,也不是特教示範片,是以戲劇架構去吸引大眾注意過動兒這個議題,了解他們躁動的心靈狀態及心力交瘁的家屬,如果以為大家看這部片子就會認為過動兒都是這樣,或是過動兒家庭和老師都是這樣,就太低估觀眾水準啦!
《年少日記》是真實故事
而《年少日記》也是取材自導演卓亦謙的親身體驗,片中情節是一位老師收到一封不具名學生的遺書,開始鍥而不捨地調查蛛絲馬跡,希望能挽救生命於萬一。影片以兒時回憶與現實穿插剪輯,去追索青少年日益攀升的自殺率原因。
卓亦謙在領獎時感謝「我在天上的朋友,我知道我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回到他離世前的那個時候去擁抱他,但我希望這個電影會讓留下來的人互相擁抱。(photo by 年少日記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on facebook)
兒時的回憶部分由片中老師一直在閱讀一本日記,日記中記述嚴苛的父親(鄭中基飾),不斷以羞辱與處罰的方式,讓功課及各方表現不及弟弟優異的哥哥幾乎抬不起頭來,而輕易就能取得佳績的弟弟,則忽略哥哥的感受,讓他更感孤立無援,終於踏上輕生之路。
現實的部分則是大家都要放棄這無頭線索,不再大海撈針,只有老師堅持要追查到底。
讓留下的人互相擁抱
導演卓亦謙曾在大一時經歷同學自殺,同學留下的遺書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導演發揮同理心,藉此片去探索青少年可能自殺的原因,並藉由劇情來呼應現代社會父母仍藉兒女的成績傲示親友鄰里,致使他們產生不平衡的扭曲心態,留下不可抹滅的傷害。
因為此片得獎,卓亦謙曾在領獎時感謝「我在天上的朋友,我知道我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回到他離世前的那個時候去擁抱他,但我希望這個電影會讓留下來的人互相擁抱。」情意真切,誠意十足,使得這部小成本電影也能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