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身體診察的分科問題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12/07 15:28 點閱 2465 次

七十歲的老先生,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了約二十公斤。
暴瘦常與腹部臟器問題有關,所以就掛到胃腸內科來了。但在此之前,他已在其他醫院進行了許多檢查,從資料看起來,除輕微貧血與血小板增加外,新陳代謝、胸腹內臟的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掃描都沒什麼問題。

突然瘦了那麼多,當然會考慮是否有惡性病,也應該會有身體部位的明顯症狀。我問了一下器官相關的症狀: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腹痛、食慾不振、排便習慣改變等等,都沒有發現。

「真的沒什麼地方不舒服嗎?」我再追問,他才似乎突然想起,左邊臀部最近有點腫痛。予以觸診,才赫然發現那兒腫了好大一塊,摸起來很硬,幾乎可以確定不是好東西了。

罕見髖骨骨肉瘤

後來住院診察,才確定是罕見的一種髖骨骨肉瘤,因為已經長大到相當程度,所以才會使身體暴瘦。但在臨床上,暴瘦總是會讓人擔心內臟問題?但或許是病人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許是醫師該給予診察,總之沒人掌握到問題的根源,醫師就一直把焦點放在內臟,然後病人就接受了那麼多辛苦但其實沒必要的檢查。

臨床診療上,醫師看診,一定要包括「病史詢問」與「身體診察」兩大部分。一般來說,病人若住院,則負責照顧的住院醫師,就需要對此兩大程序進行周詳的紀錄,但在總是人滿為患的門診,狀況就不同了。

台灣醫師分科很細,就醫可近性又好,所以病人想看什麼專科都很容易,也不需經過一般科或家醫科醫師轉介。

病人超量難管顧

既然是「專科醫師」,通常就是「管顧」其專科範圍,在身體診察部份,這些專科醫師也往往只針對其他所主治的部位進行診察,其他部位,就是其他部位的專科醫師「負責」了。

台灣醫師若可以與美國一樣,每診只看5至6位病人,則醫師對病人的身體診察就應該十分完整,但事實是病人常10或10數倍於此,所以也只好重點式診察了。

但有時會遇到「事出原因」不明的狀況,應該由誰「統籌」診治呢?
上述這種狀況罕見,但也挑戰著台灣醫療制度中的主要瑕疵:老是看超量的病人,於是病人都沒辦法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