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兩岸和平 經濟才會更好

李沃牆 2023/10/11 12:18 點閱 3349 次

「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也唯有和平,才能穩定發展經濟,進而開創盛世,自古皆然。雙十國慶剛過,俄烏戰爭仍陷膠著,以巴衝突愈演愈烈,數千枚火箭彈劃破天際,逾千條寶貴生命瞬間灰飛煙滅,全球金融震盪,低迷不振的經濟更是搖搖欲墜。

鏡頭轉向台灣,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國慶談話表示:「兩岸方面她從2016年以來,始終信守承諾、維持現狀;堅守四個堅持,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服,和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也為世界貢獻良善力量」。話雖如此,但我們所看到的兩岸關係卻是愈來愈不平靜,地緣政治風險居高不下,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每況愈下。

戰爭影響經濟甚鉅

翻開近代史,曾是日不落國,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由盛轉衰,經濟一蹶不振,連GDP都被印度超越;而兩次世界大戰始作俑者的德意志帝國,最終也飽食戰爭惡果,經濟幾至崩潰邊緣。去年初,因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引發俄烏戰爭,加劇經濟零碎化風險,又加深國際貿易限制與市場區隔,影響全球供應鏈,導致物價上揚、企業成本上升,波及經濟成長。

依據OECD估計,俄烏戰爭帶來的全球經濟損失至今年底將高達2.8兆美元,相當於台灣GDP的四倍,代價何其高昂。台海危機一直是當前無法忽視的威脅,也是一隻影響經濟的灰犀牛。澳洲學者泰勒曾出書直指台海是爆發大戰風險最高的地區,如同一顆「正在倒數計時的定時炸彈」(ticking time bomb),足為警惕。

另有國內某智庫盤點所有台灣地緣政治風險,發現共有四類16項風險,將會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包括美中競爭7項、兩岸衝突4項、俄烏戰爭2項、與其他風險3項。若所有地緣政治風險均實現,將使台灣GDP減少4.95%,換言之,台灣經濟將呈現負成長,應非全民所願。

台海危機風險升溫

迄今為止,我們已歷經四次台海危機。第一次發生在1954年秋季至1955年初,當時解放軍對金門進行了炮擊,隨後攻占一江山。第二次危機發生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期間。第三次危機則是在1995年和1996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導致解放軍進行飛彈演習,在中共文攻武嚇下,台股崩跌。

最近的第四次危機發生在去年八月的裴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訪台後,大陸為表達不滿,遂舉行前所未有的封島式實彈軍演,推升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當時,高盛追蹤地緣政治風險的「海峽兩岸風險指數」急升至80的新高紀錄。這四次,台灣僥倖度過危機,但未來難料,萬一擦槍走火,後果不可收拾。

長期經濟走下坡

如前所述,經濟發展係建構在和平的礎石上。執政黨口口聲聲說台灣經濟好,但數據會說話,在蔣經國主政時代(1978/5-1988/1),平均經濟成長率為9%、李登輝執政(1988/1-1996/5)時期成長率為7.4%、民選後(1996/5-2000/5)為5.1%,繼任的陳水扁任內(2000/5-2008/5)為4.5%、馬英九任內 (2008/5-2016/5) 遇全球金融海嘯,平均降為3%、蔡英文執政(2006/5-目前)預估3.6%。

持平而論,每一任總統遇到的全球經濟景氣循環位置不一,國運迴異,然台灣經濟成長長期趨勢走下坡可騙不了人。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展望報告中,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從4月預估的2.1%大幅下調至0.8%,連「保一」都難,難道政府又謂,「IMF預測太離譜,一笑置之」。

觀察中共對台政策可謂一文一武,軟硬兼施。大陸商務部日前公告,決定將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調查期限延長至明年台灣大選投票日的前一天,未來以經貿手段「窮台」恐不致減少。詩云:「潮平兩岸濶 風正一帆懸」,在台灣經濟繞不過大陸市場下,或許該學學新加坡「堅持開放,面對競爭,化敵為友,全心發展經貿,金融」,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