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你,我認出我》

醒報編輯 2023/10/02 18:57 點閱 2360 次

潘如玲,屏東囡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一個相信認出是教育的源頭、真誠陪伴就來力量的老老師,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二〇二二年從台中文華高中退休,繼續以書寫與圖騰課程,透過一對一對談預約、工作坊、營隊,陪伴守護小孩的老師。

曾經,我跟很多願意配合政策的老師一樣,在教改裡,努力了三十多年。無論教改多詭譎,我們從沒想停止協助孩子適應教育的變化。無論多忙亂,轉身面對孩子時,總還是想繼續說方設法。不管你是老師還是爸媽,或者就只是大人。請試試:看著孩子,看見你自己吧!

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的潘如玲,得過教師獎、文學獎,透過寫作、演講、工作坊推動班級經營,帶領學生狂野寫作,更是首位在體制內開設「圖像識讀」選修課的老師,以馬雅圖騰陪伴學生開發右腦直觀力量。

教職退休後,她寫下三十二年在教改與教學的觀察與感悟,以及她能快樂教學的祕訣──由內心湧出「不誠無物」四字箴言而產生的行動力,成為她玩在教學,樂於陪伴的大力量。

1.教改大遊行

當年,受到黃武雄老師的邀請,我參加了歷史性的台灣教育改革大遊行,並且站上肥皂箱開始演講,那是距離現在快要三十年的一九九四年,也是大家公認的台灣教育改革的起點。演講的內容大概就是控訴當時在台灣戒嚴時代流行的打駡式教育和填鴨式教育,我越說越激動,最後我吶喊著:「我們的孩子是人,不是青蛙,也不是狗,不要隨便打我們的孩子。」主持人笑嘻嘻的滅一下我的火氣說:「青蛙和狗也不能隨便打呀!」
記得主持人介紹我上場時說:「師大畢業的老師通常不會站在教改這個陣營的,因為他們是鞏固這個體制最重要的角色。現在站在台上的是極少數願意支持教育改革的師大畢業的人。」台下掌聲響起,我像是一個叛徒。
是的,我是師大畢業生中極少數沒有以「老師」為終身職業的,而且主修生物的我也完全沒有用這個專業工作。但是最諷刺的是,當大學同班同學們完成這一輩子為人師表紛紛退休之後,我反而在一個極偶然的機緣下成為全台灣第一所體制外高中階段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在極度缺乏資源的情況下,靠著要實現台灣另類教育可能性的使命驅使下,我咬著牙用當志工的心情陪著這個危機四伏的機構走到第八年。我常常自我解嘲說:「就算是我償還欠師大的服務年資吧。」
在這不算短的時間裡,我有全新的領悟:體制內教育和體制外教育並不是二元對立的,更沒有高下之分,關鍵在於老師的能力、性格、生命經驗和反省能力,其中又以反省能力最重要。同樣的課程有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師生用生命來互相影響,更是最重要的學習過程。

2. 師大畢業的支持教改

認識潘如玲老師是在一次全國性的文學創作大賽,她是當時的散文類首獎得主,我是評審委員之一。印象中在頒獎典禮上她很親切的叫我「學長、學長」,離開師大很久、感覺和師大很遙遠陌生的我,其實很不習慣別人這樣稱呼我。她自我介紹是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在一所公立高中任教。

我對師大國文系有特殊的好感,因為真正培養我成為一個創作者的朱永成老師,當年正是剛從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實習老師,她上台時緊張到聲音和手都發抖,還被我們取笑。她是唯一沒有放棄我的老師,直到我上了高中、大學,她還保持和我通信,不斷鼓勵我說我是她教過的學生中最有可能成為作家的孩子。所以我也一直記得朱永成老師的「學妹」潘如玲,一個真正能寫作的國文老師。
後來才知道在這之前她曾經和一群同班同學,在畢業後六年合寫過一本書《班級創意經營》,描述她們在各自的教育現場進行的教學實驗。當時她代表大家打電話給我詢問可否替這本書寫序,她說她們是一群「師大國文系」的同班同學。

我聽到「師大國文系」立即想到那位對我最好的朱老師,心裡其實已經答應了,算是一種報答吧,但是正在參加教育改革的我,卻故意帶著挑釁意味問她說:「聽說現在的年輕老師都很混呢。」她的回答很有自信,說她們都是覺得教書有樂趣並且懷抱理想的老師,甚至想要建立一個足以和師大抗衡的師資培育機構。言下之意她們正在進行的是體制內的教育改革,我對她們的態度感到十分好奇,懷疑和敬佩都有。

3. 監獄和軍隊

在體制內要進行教育改革要比體制外困難千萬倍,體制內教育的結構形成非一朝一夕,社會的功利價值、學生人數暴增所形成的升學激烈競爭、家長們的期待和助長,甚至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等共犯結構。那些年我常常有機會接觸一些中學的教育現場,有時候覺得像是擁擠不堪的監獄,也像是枯燥乏味整齊劃一的軍營。在如此肅殺又喧囂的封閉環境中,老師能夠撼動的是什麼?充其量只是拿著電擊棒的獄卒或是吹著哨子吼來吼去的軍中班長。
我承認當時決定離開教育現場,是已經預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當時有很多父母親帶著孩子移民國外的理由就是逃離台灣這個水深火熱的教育現場,其中很有名的一本書《出走紐西蘭》的作者尹萍便是其中之一。想想真是令人痛心和憤怒。懷著這樣的心情,我替那本書寫了很長的序,也把潘如玲和她的夥伴們列為自己的同路人,一起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不分體制內或是體制外。
我們要面對的是絕大部分無法逃離教育現場,甚至成為共犯的人,包括自己,這才是生命中最艱難的課題。

4. 馴獸師的眼淚

對於剛剛進入校園屬於野百合世代的潘如玲老師,學校已經不像戒嚴時代的監獄或是軍隊,她形容校園是一個動物園,她是被分到三種鞭子的馴獸師,這些鞭子有些特殊設計,那就是打人不留痕跡也告不起來,這不是和刑求差不多?
最近遇到一個曾經擁有數千名學生的補習班老闆,他很得意的告訴我說他曾特別去日本採購一種非常有彈性也不會留下痕跡的教鞭,打下去可以立即彈許多下。

他知道我這些年為了替「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招募學生,跑遍各種過去不曾去過的場合,包括台北市家長會和各種教師團體,只為了區區幾十個人,表示非常同情。幾十個人怎麼和數千人相比?不過他的下一句話卻是:「也許因為我打了太多人,也算是造孽吧,我現在失業了。」如果不是最後這句話,我真的很想揍他一拳。
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是這樣子的,可以笑談過去在教育現場打學生的輝煌事蹟而毫無悔意。在教育現場實際磨鍊後的潘如玲老師,畢業後第一次回到台北,經過位於和平東路的母校師範大學時,忽然百感交集而痛哭起來,她哭的原因是在學校所學和真正的教育現場差太多了。她曾經多麼以師範大學畢業為榮。
馴獸師哭了,因為她本來以為只要付出真心誠意,就可以專心做一個很好的老師,而不是靠著鞭子來馴服動物的馴獸師。透過不斷的反省、覺察和發現,退休之後的她寫下了這本書《因為教你,我認出我》,描述一個在台灣三十年教改各種政策下載浮載沉的體制內老師的心聲。

5. 每個孩子都不應該被放棄

教改到底是成功或失敗?教改是否真的撼動了整個教育體制?台灣社會有沒有因為從基本的教育改革而使得社會更好,甚至成為一個理想的公民社會?解除師範大學為首的師範體系作為台灣唯一的老師培育中心之後,老師的素質是否普遍提高?少子化這個趨勢是否有被列入在當年教改政策的考量?流浪教師人滿為患,大學一家又一家的關閉,這些結果是否和當年的教改有直接關聯?
上個世紀九〇年代初當教改運動開始的那一刻,二十三歲的潘如玲狂熱的追隨著這個革命性的夢想,在體制內進行著一個人的教改,一晃就是三十年。每隔十年她都有新的發現和覺醒。

6. 認出光速小孩

其中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她寫的那本書《認出光速小孩》,她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千禧年(西元二〇〇〇年)後出生的小孩學習和認知的方式受到網路科技影響,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學生了。他們看起來注意力不大集中也沒有耐性,但其實他們正在用他們極敏銳的感官接收來自四周的訊息,如果再用傳統那套教材教法,他們會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我曾經把這本書發給我擔任校長的「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老師們當參考書籍,因為我們的學生就是書中提到的「光速小孩」。
為了迎接一批又一批這些「光怪陸離」的青少年來到我們這個不是學校的學校,我們在招募老師時不看學歷甚至有沒有教師證,只看這個人的專業、熱忱和人格特質。所以每當有參訪者來到我們的機構,幾乎無法分辨誰是老師、誰是學生。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學生替坐在地板上的老師紮頭髮,像是她的姊姊一樣。或是在有陽光下的青草地上起舞,在球場上賽球,分不出彼此,我指的不是年紀,而是心靈狀態。當老師拿掉了過去習以為常的純粹教導者的角色後,自己也會在這種教育現場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察覺過去不曾了解過的自己。

潘如玲老師的這本新書《因為教你,我認出我》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覺悟,正是所謂的「不誠無物」、「反璞歸真」吧!在這本書中她描述了許多孩子的行為,例如拒絕學習上課睡覺的、習慣撒謊偷鷄摸狗的、不信任甚至討厭老師的、態度頑劣傲慢的、積習難改品德不良的學生,她用一種更深入理解的方式和他們相處,有了全新的發現和領悟,也促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人。
在前面那段文字中,我刻意用了那些傳統老師們的思維和輕易貼上標籤的形容詞來描述孩子,其實是一種提醒。就像有些老師輕易判斷一些比較不專心思想天馬行空的孩子是「過動症」、內向害羞專注於同一件事的孩子有「自閉症」一樣。如果能夠拿掉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成見,看到孩子的另外一個面向和可能性,老師才可能繼續在教育現場使自己更加成熟、茁壯,否則我們很快就會使自己的身心枯萎。

7. 不放棄孩子

「一個孩子都不要放棄,救一個算一個,不知不覺就幫助了很多孩子。」這是潘如玲在書中提到的結論。我這些年常常為畢業的孩子們寫推薦信,不管是國內外的升學或是就業。我每一封信都寫成是獨一無二的散文,如果在寫信中發現這些孩子在過往的成長歷程中曾經被霸凌、被否定,或是父母親耐心陪伴他們度過很長、很辛苦的難關時心生不忍,會先躲在浴室內哭一下,出來再繼續寫。「哭很好,表示自己還擁有一個柔軟良善的心,不是嗎?」

潘如玲曾經這樣寫著。孩子們看到我的推薦信後的反應通常是:「我有那麼好嗎?」我的回答是:「你本來就是這樣子的,連你自己都忘記了。」

我很想要當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工作者,也一直以作為師大的畢業生為榮。我常常去師大的操場散步,踩在有彈性的跑道上,忍不住就跑了起來。原來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師大。( 章文/ 輯)

《因為教你,我認出我:POWER教師潘如玲三十二年教與學誠實心法》
作者: 潘如玲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