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綠能與發電都要與時俱進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3/08/14 18:06 點閱 2488 次

任何牽涉科技的政策,都必須要與時俱進。雖然電力政策在台灣辯論激烈,同時虧損驚人,但是對於發電模式都該盡量放下成見,跟國際同步邁進。按照現在電力模式跟環境保護兩難間,走的最前面的莫過於是歐盟。歐盟對於發電跟環保也是不斷在拔河博弈,當中的討論領先台灣許多年,值得台灣多多借鏡。

像是環保部份,歐盟一向都領先各國。歐盟早早就宣布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碳淨排放為零的目標,但是對於如何發電,歐盟也是不斷檢討跟改進,歐盟執委會在2022年初提案,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綠能投資項目,最後獲得提案通過,這當中的轉折跟壓力其實非常巨大,卻也讓台灣需要冷靜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或是為了政治選舉,卻一昧把自己不認同的模式一竿子打翻。

綠電發展不夠快

綠色能源產業一般是指可再生能源產業,像是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能源等等。台灣現在主打的綠電包括風力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雖然近來因為立委賴品妤的家庭關係,讓其父親擔任董事長的能源公司飽受抨擊,甚至很多人把矛頭指向台電,認為台電補貼綠能用電過多,才會導致破產。

首先綠能發電倒底耗費多少錢,這應該是黑紙白字一翻兩瞪眼的。如果不能拿出具體的檢舉,單是幾句口水,對於事實的釐清毫無幫助。

能源政策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基礎,沒有任何產業能夠脫離電力單獨發展。台灣的綠電產業其實跟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發展得並不夠快,以風力發電為例,台灣離岸風電風場裝置容量上限500MW,當時是為了防止少數廠家獨大。但是現在風場業者對台灣的標案卻是意興闌珊,因為政府分配的場域規模太小,不符合經濟效益。以歐洲來說,案場至少GW起跳,台灣卻還卡在500MW,相比之下是大巫見小巫。

政治人物要避嫌

綠能發電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經手的當事人不夠謹慎,那的確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民代因為涉及到立法跟利益分配,都該跟業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可惜台灣的政治人物對牽涉的政商關係太輕忽,法律規範也不夠完備,常常導致政商關係顯得相當混亂,一旦被提出來往往觀感大過於事實,加上政治人物互罵,焦點就模糊掉了。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求民代的家人不要涉及特定產業的確很困難,但或許現在正好是個好機會,讓台灣社會可以理解有事後要把事情做好,讓當事人更加超然是有必要的。

跟著科技看發電

發電終究還是成本跟效益的計算,在綠能發電成本依然無法有效降低,是否能夠讓新科技的小型核能發電廠「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mall Modular Reactor)成為新的選項之一。核能發電的安全性也在進步當中,如果綠能是未來的趨勢,當核能也可以被算為綠能之一,那就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