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面臨碳焦慮 台經院:需系統性輔導

簡嘉佑 2023/08/07 12:14 點閱 25450 次
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右)7日舉辦淨零公聽會表示,台灣碳交易所7日上市,各企業減碳壓力愈來愈大,都出現「碳焦慮」。(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右)7日舉辦淨零公聽會表示,台灣碳交易所7日上市,各企業減碳壓力愈來愈大,都出現「碳焦慮」。(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國際上落實碳關稅、綠電量能不足與碳交易制度上路,企業減碳的壓力愈來愈大!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7日舉辦淨零公聽會表示,台灣碳交易所7日上市,各企業為了減碳,都出現「碳焦慮」。台經院院長吳中書呼籲,台灣中小企業涉及範圍廣泛,相關部會應針對不同產業,進行更有系統的輔導機制。

企業減碳三大難關

洪奇昌表示,各國持續落實「淨零轉型」的目標,其中全球也透過碳權、碳稅與碳交易等方式,透過市場協助企業落實低碳生產,並指出企業淨零轉型的三大難關:

一、「國際碳關稅與供應力」,歐盟1月已通過《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初期鎖定鋼鐵、水泥與化肥等高碳排產品,其中如螺絲、螺帽等「金屬扣件」也納入關稅規範,而台灣扣件業產值超過2千億,歐盟市場就佔了25%,但業者只剩2年多的時間能夠轉型。

二、「減碳需要政府資源協力」,台灣企業淨零轉型會先從碳盤查開始,並規劃碳減量的目標,最後用碳權抵換與碳交易的制度,達成企業減碳的目標。但是減碳的管理顧問業者品質不一、綠電量能不足,沒財力的小企業恐搶不到資源,或者是花錢走了冤枉路。

三、「碳交易制度引發社會疑慮」,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正式上路,但申請碳權程序繁瑣,碳定價尚未確定,導致企業無所適從,所以政府制定法律時,可以採用「先鬆再緊」的方式,先解決企業接軌國際的需求,再要求落實具體減碳標準。

注意碳洩露的陷阱

台經院院長吳中書指出,雖然經濟部、環保署很積極協助節能減碳,但台灣中小企業眾多,涉及領域也不少,但其他政府部門配合上仍有待加強。他呼籲,政府應更有系統規劃,根據產業不同,相關部會也應向產業傳遞更多資訊,以進行更有效的輔導。

他也說,歐盟最早落實碳交易的相關制度,但卻出現「碳洩露」的狀況,意味著「國家採用較嚴格的氣候政策而減少排放量,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的情況」。吳中書指出,台灣是製造業的大國,要特別注意碳洩露的狀況,也要研擬出更嚴謹的管理與監管制度。

經濟部:跨部門協助

對此,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官員代表指出,台灣有160萬家中小企業,還有成長的趨勢,協助這些企業轉型是龐大的工作,包括環保署,工業局與商業司等部會,傾各部門之力,協助緩解企業的「碳焦慮」。她說,會盤整第一波受到衝擊的產業,進行多場說明會,也有祭出許多轉型補助。

鋼鐵公會總幹事沈錦全表示,討論企業淨零轉型時,常常談到「以大帶小」、「產業聯盟」等工作時,盼企業上游能去輔導中下游。然而,一旦涉及到更多範圍,大企業也很難全面照顧下游的企業,如中小企業對法規、融資的認識不足;同時,政府面對前沿技術的研發仍不足,科技恐難與其他國家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