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回想,當了這麼多年的醫師下來,在與病人與家屬溝通對談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較多時間的說明以外,自己在做「關鍵性」的回應或結論時,究竟講了些什麼話?用了哪些詞?「包括「正常」、「沒問題」、「無所謂」、「不要緊」、「沒關係」、「應該注意」、「很嚴重喔」等等,但粗略統計下來頻率最高的,竟然是「 不一定」! 人一旦生病,不論輕重,病人或家屬若詢問醫師,通常都會提出「好或不好」、「能或不能」或「會或不會」等等一類的問題,期待得到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最常說不一定
然而,醫療的過程,卻從來都沒有永遠不變的規則或因果關係;生命,也不可能完全依照既定的規劃走行或發展,因此,若沒有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說「不一定」,就最常見了。
「他會醒嗎?」「不一定」、「真的只剩半年嗎?」「不一定」、「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嗎?」「不一定」、「如果被感染,會像她一樣嚴重嗎?」「不一定」、「如果暫時不處理,什麼時候會再發作?」「不一定」、「這類的藥,我需要一直吃去嗎?」「不一定」等等。
變化無法完全掌握
不過,雖然回答「不一定」,我個人總是盡量加上可能性、或然率以及不同個體的差異性之類的說明,讓病人或家屬,即使不是那麼滿意或有些失望,至少可以理解,醫師確實有顯示出,把事實解釋清楚的誠意。
人不是神,對於許多狀況的變化無法完全掌握,因此常會感到「不一定」。這種無奈,如果能夠成為醫病溝通之間最基本的共識,相信「一定」,有助於將爭議與糾紛減輕至最少。
聖經哥林多前書4: 18說:「 我們並不關心看得見的事物,而是關心看不見的事物。看得見的是短暫的,看不見的是永恆的。」醫學上,我們可以從過去研究所累積的經驗,當作對病人目前病況處置的實證與具體依據,但我們不可能有絕對把握去預見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所以說「不一定」,只是讓我們可以盡所有的人事與努力,然後把「看不見的」一切交託給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