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叢談〉私大停辦,誰之過?

周逸衡 2023/06/21 11:24 點閱 2946 次
停招的私立大學並不是因為董事會違法亂紀或營私舞弊以致經營不善,而是「內銷市場太小而外銷人為障礙未除」所致。(電視截圖)
停招的私立大學並不是因為董事會違法亂紀或營私舞弊以致經營不善,而是「內銷市場太小而外銷人為障礙未除」所致。(電視截圖)

一所位於中部的私立科大被教育部正式通知自明年七月起停辦,學校的創辦人公開說:「感謝中華民國教育部,毀掉了X大,毀掉了台灣的明天」;教育部技職司則回應:四年前該校即列為「專輔學校」,而財務狀況一直未能改善,故要求停辦乃依法行事。

我不知道熟悉高等教育情況的朋友看到這則報導,會不會有「雞同鴨講」的感覺?因為雙方講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層面的事。

高等教育高CP值?

十幾年前,行政院經建會曾經選定以「醫療」和「高等教育」兩個台灣在世界上具有高CP競爭力的服務業,作為帶動國內服務業發展的龍頭;希望透過這兩個品質已臻世界平均水準而收費卻遠低於「同級出口大國」的專業服務業,能吸引境外人士來台就醫與就學。

由於這兩個產業都是以高級專業人力為主的服務業,孕育出有水準的服務所需之時間甚長,短期間他國很難模仿追趕;加之以服務單價都很高,相對於觀光等業對台灣整體環境的干擾與污染又少,且因服務持續時間較長所以有機會進而帶動親友(或陪病者)入境的消費,對台灣各類服務產業的成長都有利。

單就高等教育而言,當時台灣的少子化影響已經顯現,而大學的普設上路也已經超過了15年以上,就內需而言大學教育機會的供過於求,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教育部更早就委託學者做了專案研究,預估出若不大力招攬境外生,哪些學校將會難以存續、應如何善後等等。

顧全大局的大帽子

「高等教育出口」是當時各方咸認的解方,有些大學主事者甚至還認為是台灣難得的「機遇」,是政府少數「誤打誤撞」卻「高瞻遠矚」的策略性作為。

可惜當時的主政者對政策的論述不足、瞻前顧後,面對雜音即在所謂「顧全大局」的大帽子之下,不僅對境外生畢業後的相關處遇配套不夠友善,對同文同種、最有機會來台就讀的大陸學生更是限制重重,甚至直接管制其名額;在重重障礙設置之下,幾乎看不出有「外銷台灣高等教育服務」的雄心,白白浪費了進一步發展台灣專業服務業的大好機會!

等到政黨輪替以後更變本加厲,新的執政當局對陸生來台完全談不上「友善」二字;在摻入複雜的政治因素後,大陸市場招生日益拮据,而來自東南亞的學生其教育難度與成本又遠高於陸生,高等教育「出口」的景況當然一年不如一年。

要幫企業找出路

這些都是實質影響台灣各大學發展與成長的重要外部因素,對於社會形象、設校地點與學費水準皆比公立學校在國內招生競爭上居於劣勢的私立大學而言,更是決定其能否存續的關鍵因素。

以前有位經濟部長趙耀東曾說過:「經濟部長就是所有企業的董事長,理當要幫企業找出路,改善經營的大環境。」按說企業的成立是由各企業自行決定,經濟部只不過受理登記而已,尚且如此。而所有大學的設立都經過教育部層層審查後才核定,是屬於「管制性憑照經營」的產業;教育部長豈不更該為各大學所共同面臨的環境困局找尋出路!

目前並不是哪一所大學的董事會違法亂紀或營私舞弊以致經營不善,而是「內銷市場太小而外銷人為障礙未除」所致;特別是這三年來受COVID-19影響,各產業受到衝擊者皆獲得政府不同程度的補貼或救濟,而主要依賴境外生以維持生存(即外銷比率較高)的若干私立大學,卻似乎完全未受到關注與體恤,不要說獲得什麼員工薪資補貼,連寬限「改善年限」的舉措也未見。

就「戰術」層面而言,事務官級的教育部司處主管表示:「我們一切依法行事。」並沒有說錯;但就「戰略」層面而言,身為政務官又是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各大學身後董事長-歷任之教育部長,難道真的能面對本文開頭那位科大創辦人的指斥而無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