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台灣經濟正面臨停滯、衰退邊緣

李沃牆 2023/06/20 12:17 點閱 3620 次
台灣面臨經濟衰退已經一段時間了。(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面臨經濟衰退已經一段時間了。(本報資料照片)

2014年10月,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拉加德認為全球經濟已進入「低利率」、「低通膨」與「低成長」的「新平庸(New Mediocre)」時代。

然而,去年全球通膨升溫,包括美聯準會(Fed)在內的主要央行進入升息循環,以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膨,目前看來已略有成效,但物價水準距央行所設2%目標仍有大步之遙。目前,台灣面臨的狀況非「新平庸」,而是「相對高利率」、「溫和通膨」與「低成長」的停滯衰退邊緣。

台灣經濟恐難「保2」

世界銀行在 2007 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一詞,指的是:「當一個開發中國家在達到一定收入水準後,其經濟增長放緩或所得難以提升的現象」。而台灣過去依勞動力升級成中等收入國家,再經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接近高收入國家。可謂歷經30年(1990-2020)奮鬥,終於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據統計,台灣自2005年之後,人均GDP就被韓國超車,但經10多年追趕,在去(2022)年以人均GDP 3萬2,811美元,一舉超越南韓的3萬2,237美元,可喜可賀,唯今年GDP年恐被韓國逆轉勝。台灣央行公布最新經濟預測,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72%,而CPI年增率則上調為2.24%、核心CPI為2.38%。

台灣出口減幅超乎政府預期,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負的3.02%,不僅連2季負成長,更為14年來新低,按美元計價的出口則是重摔近二成,歷年罕見。
出口為GDP重中之重,今年第1季占比達六成五。出口不振,再加民間消費力道不足,經濟自難有起色。

出口現結構性衰退

持平而論,導致出口衰退的原因不一而足,最常見的是,歐美終端需求減緩,以致廠商去庫存速度未如預期。再者是匯率因素,如新台幣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令人憂心的是,美國經濟衰退機率升高、中國經濟復甦不力,若對大陸出口出現結構性衰退,則台灣恐掉入上述的停滯衰退邊緣。

進一步分析,WTO曾於4月的最新報告預估,今年全球商品貿易將增長1.7%,低於2022年的成長2.7%,也遠不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平均年成長率2.6%,企業去庫存緩慢實其來有自。至於匯率方面,國際清算銀行(BIS)所公布的台灣4月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連續24個月高於韓元REER,意謂台灣出口價格競爭力已整整兩年輸給韓國。

尤有進者,美國財政部日前所公布的主要貿易夥伴國中,台灣同中國大陸、韓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被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其所依據的標準是,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大量的經常帳盈餘,以及對外匯市場「持續、單方面干預」等三項。如此一來,央行在外匯調控的彈性自然弱化。

筆者以為,除了前揭因素外,供應鏈去中化、轉單效應、紅色供應鏈崛起等三大結構性因素才是台灣出口面臨衰退的隱憂。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出口已連9黑,累計今年前5月,主要出口市場結構出現明顯消長,其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占比降至35.2%,是近20年來同期最低點,實為一大警訊啊!

讓科技創新成新引擎

台灣人口不多,難依靠內需帶動經濟成長,而提振出口不能只看歐美消費市場臉色,如何提升產業及出口競爭力才是關鍵。科技創新,特別是當紅炸子雞AI(人工智慧)絕對是經濟成長重要引擎。台灣AI產業在全球供應鏈舉足輕重,若能好好發展,必有助於出口及讓經濟免於停滯衰退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