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自殺畫面太寫實 易讓青年模仿

蔡昀恬 2023/05/07 10:45 點閱 7886 次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希望媒體未來能多提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或報導自殺防治的正確知識等。(Photo by 蔡昀恬/台灣醒報)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希望媒體未來能多提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或報導自殺防治的正確知識等。(Photo by 蔡昀恬/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蔡昀恬台北報導】影集太寫實,易讓青少年模仿。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詹佳達日昨表示,影集《茉莉的最後一天》女學生跳樓自殺畫面拍得過於清楚,容易使青少年產生模仿效應。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也表示,希望媒體未來能多提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或報導自殺防治的正確知識等。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詹佳達秘書長詹佳達表示,觀影成為現代人抒發的生活習慣,根據2022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的觀劇時間達77.1分鐘,18-39歲的民眾為73.6分鐘;40-64歲的民眾為77.4分鐘;65歲以上的長者為81.9分鐘,而18歲以下的國高中生整體最常看的戲劇類型前三名,是台灣偶像劇50.4%、韓劇48%、大陸連續劇40.7%。

影集影響青少年自殺率

他表示,影劇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深遠,2017年Netflix推出影集《漢娜的遺言》講述少女漢娜自殺後,親友公開她死前錄製的一系列錄音帶,揭開她走上絕路的原因。此部影集發佈三個月,在美國網路上有極高的討論度,尤其在青少年間熱度很高,但也有數據顯示,影集播出後的三個月,美國青少年族群的自殺率的確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他提到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2018年7月台灣公視迷你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第三部《茉莉的最後一天》播出後,台灣15-24歲的青少年自殺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全劇開場有一幕定格畫面,清楚拍攝北一女學生在家身著制服跳樓自殺的場景。他也引用日本動漫《進擊的巨人》的片段,一分半鐘的畫面裡出現了兩個不同類型的自殺場景。

詹佳達歎道,影集作品在引起共鳴的同時,也容易誘導人們往負面方向思考,民眾觀看自殺情節後,更有可能出現自殺意念,或模仿性自殺行為,尤其在年齡和性別與自殺身亡的角色接近的群體中,模仿效應最為明顯,且此模仿效應在一段時間後仍可以被檢測出來。

帕帕吉諾效應

但詹佳達舉研究為例說,人們若能掌控危機的情節,可能對脆弱族群有益處。這些正面的影響被稱為『帕帕吉諾效應』,這是以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一個名叫帕帕吉諾的角色命名:帕帕吉諾原本計劃自殺,但在最後一刻被阻止,因為他被提醒,有其他選擇可以取代結束自己的生命。

李明濱則表示,過去媒體致力「六不六要」報導原則,目前六不原則已經明顯改善,未來要加強六要原則,例如提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或是報導自殺防治的正確知識及討論解決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