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民粹充斥的社會中,許多人物或事況都難逃被媒體「汙名化」的命運。有醫院員工,在工作上出了差錯而引發爭議,就被媒體渲染成:「醫院螺絲鬆了」、「醫院太離譜」、「醫院荒腔走板」等等。
醫院管理的責任
坦白說,如果出差錯是因為醫院規則沒訂好,就該是醫院的問題,專業上稱為「系統因素」。但若規則已訂好,只是個人沒有好好遵循,那就非系統因素,而是「個人因素」了。
當然也有人說,醫院除訂定規則外,還要管理到所有人都能守規則,才算管理穩當。如果這道理講得通,那麼,學校教出的學生,沒有個個功成名就,警局轄區內,出了竊盜案,則學校與警局,豈不都該廢了?
誇張過去滄桑史
雖是個人因素,一旦出錯,當然還是要虛心檢討改進。但不分青紅皂白,醫院人員一出錯,就抨擊醫院糟糕;回顧歷史,此類事件在媒體上時不時就會出現,醫院受傷,得費相當工夫才能復原,但公平來說,如果這不是汙名化,什麼才是汙名化?
許多飛黃騰達的人士,受訪時回顧過去,很湊巧都有一段「滄桑史」,例如以下的描述:「曾經窮到,父女兩人只能共吃一碗泡麵…。」、「翻遍整個房間,找到幾個銅板,數一數12元,剛好夠買一張公車票…。」、「只剩一百元,三個人合吃一個便當,我還交代弟弟,要多留些給媽媽吃…。」
如果以上情節都是事實,令人無法不困惑與憂心的是,他們的下一餐,從何而來?明天及往後的日子,又是怎麼過的呢?發跡的人回憶往昔,不免對低潮階段有所感慨,也是人之常情,但狀況如果「誇張」到幾近絕望的境地,實在很難讓人相信。
藉貧窮出頭顯傑出
或許名人是有意藉自己的遭遇,鼓勵也陷入困境中的人奮發向上,那就應該交代清楚,從幾近絕望到出現希望,中間的轉折是怎麼回事?是突然發現家中有值錢東西可以變賣?或第二天剛好有貴人濟助他們?
人窮志不窮,貧窮當然不是可恥的事,但相似故事很多,卻很少見到名人講到實際能「勵志」的關鍵,似乎只想藉由「貧窮」,彰顯自己是如何的傑出與讓人敬佩!
連「貧窮」都可以被污名化了,還有什麼人物或事況能躲得過?真是讓人痛心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