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應變專題2之2》地震防災要多重整合 應協助產業化

呂翔禾 2023/02/21 16:19 點閱 20230 次
專家認為,台灣民眾需要對地震風險有更多認知,政府可透過教育、產業發展與公布資訊著手。(Wikimedia Commons)
專家認為,台灣民眾需要對地震風險有更多認知,政府可透過教育、產業發展與公布資訊著手。(Wikimedia Commons)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地震防災牽涉斷層公布、學校與公司行號避難,若要強化防災就必須要產業化!」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受訪時指出,防災需要以產業化的方式,讓全民面對地震等天災的傷害更少,她舉例,地震預報系統、防震補助、整合更多資訊的APP、針對不同產業發災害簡訊,都是可以發展的方向。

增加災害預防機制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曾泰琳受訪時也說,民眾看到國家級警報,多數都不會進行「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但以日本為例,不只國家將斷層的資訊都公布,民眾也會落實災害演練。她認為,台灣的防災演習頻率應該增加,讓民眾清楚了解避難場所,還有災害當下的因應措施。

「台灣的災害應變很好,但缺少預防與重建的機制!」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表示,雖然台灣的地震觀測網很密集,但過去是屬於設立「區域型」的地震觀測網,如果能增設「在地型」、內建演算法的地震儀,就可以讓處於震央的地區更快因應地震災害(傳統型的盲區是震央區)。


”AA”

圖說:台北許多921大地震前興建的住宅,在地震發生時恐有倒塌風險。(Wikimedia Commons)

涉房價敏感高

「地震不只是科學問題,還牽扯到房價!」她也感嘆,在2015年中研院馬國鳳教授發佈台灣各地的發震機率圖前,沒有人敢公布相關研究,過去在義大利有被起訴的前例,但後來包括台南地震、美崙地震都有命中,防災界才開始重視起來。黃少薇提到,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之後又要該新的建物,但當地地質條件不好,仍有地震風險。

黃少薇提到,台灣國土就這麼大,斷層就是很多,但民眾不願意政府公布這些資訊,以免影響房價,與其樂觀認為災害不會發生、假裝不知道地下有斷層,她呼籲政府可仿效日本,將所有資訊公開,並協助921大地震以前建造的房子進行防震補強,或是危老都更。

更重視地震風險

她舉例說,日本就有販售特別用來強化桌子結構的鋼柱,地震時躲進來可以比較安心,台灣雖有也有賣類似的產品,且政府還願意提供高風險建築每棟500多萬的加強補助,但很多管委會卻不願申請。

黃少薇表示,還是需要政府先拋磚引玉,讓民眾更重視地震風險,如果能發展防災產業,不只對民眾有益,還能減少政府負擔。

曾泰琳則指出,台灣的地震研究走的很前面,許多老師調查的斷層都遠比地調所公布的多,但重點是如果將這些資訊公布後,民眾知道50年內家附近的斷層錯動機率後需要做什麼,921大地震後政府有修改建築法規,若有按照規範施工,應該就會有很好的防震,但以新竹棒球場為例,建築過程中頻出包,很難讓民眾對建築安全有信心。

公私方應協力防災

黃少薇表示,日本政府會協助鋪設海底電纜,以快速預警外海地震,且地震發生時,日本氣象廳的REIC(即時地震情報利用協議會)就會匯集地震資訊後,針對媒體、建築業、交通、瓦斯、電力公司等不同單位發送該行業所需的地震預警資訊,民眾在地震發生時就可以不用擔心瓦斯沒關,因為業者已經提前收到簡訊。

前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也說,政府應以家戶為單位,推廣緊急避難包的儲備,以及發生地震時的應變作為;社區則可設立避難中心,平時推動有關地震的知識宣導與教育,組織義工,做好避震防災的資源儲備;同時推動調查社區的弱點及危險處,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加以強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