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擲的補助與愛心?

林政武 2023/01/15 14:01 點閱 2323 次

日前在夜市買宵夜,被一個年約30幾歲的陌生人拍肩,要我給他15元,被我回絕後,他很有效率地轉身離開,然後去拍下一個人的肩膀,我看著他有點跛腳的背影揚長而去。

可以確定一件事情,一個小時下來,他可以要到高於基本工資的機率並不高,況且低頭向人要錢,對一個正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沒有學歷也沒有任何專長,只要有心的話,在台灣要找到一份臨時工或身心障礙保障工作,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為什麼他寧願乞討也不願意去找一份工作呢?

那天夜裡,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後來我想通了。

不上進的學生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正如同這位類街友的乞討行為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些學生的擺爛同樣讓我無法理解。比方說,某科老師預告明天要考小考,不及格的要罰寫跟補考,一般學生都知道只要認真花個十分鐘就可以考及格分數,免於被老師處罰,畢竟不能下課跟罰寫的時間加總起來是10分鐘的好幾倍。

更別提被老師責罵以及影響學期成績這些連帶的負面效應,但這些學生就像棉花糖實驗裡那些看到棉花糖就吃的短視近利的小朋友一樣,永遠把吃喝玩樂擺第一,更別提會因為自己的怠惰可能會帶給其他人困擾的羞赧。

低收入生不知感恩

每一屆的中低收入戶的學生,我都會努力幫他們找補助找資源,希望他們可以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努力學習,將來有能力之後,可以去幫助其他人,成為一股善的循環。但我看到有些學生竟把老師跟提供獎助學金的叔叔阿姨的愛心,當作理所當然。

回饋的卡片沒有發自內心的感謝,只有交差了事的隻字片語,今天拿到學校發的獎助學金,隔天聯絡簿寫著媽媽請同學吃牛排的流水帳,我後悔幫這樣的學生申請補助,我看不到他們將來從社會底層翻身的希望,我看到的是可預期的貧窮複製。

裝可憐換取愛心

雷驤老師的散文記載了一個生活小品,老師的一位朋友L看到路邊一位衣衫襤褸的婦人在兜售賣相不佳的茄子,一袋要150元,為了讓婦人早一點回家,L跟婦人買一袋,婦人說兩袋算你300元就好,L知道兩袋300元並沒有比較便宜,不過本意是讓婦人早點回家,便欣然同意,拿出500元要婦人找200元。

婦人看到500元鈔票,又說三袋算你500元就好,此時L只想找完200元趕快離開,結果轉身離開沒幾步,婦人大聲嚷嚷L沒付錢,後來L把兩袋茄子都還給婦人,白白損失了300元。

我自己也遇過類似的事,不同的是故事主角是一位阿伯,賣的是絲瓜。這些人利用自己可憐的模樣去換取別人的愛心紅利,沒有感恩,只有貪婪,他們不會感到羞赧,也不會覺得抱歉,你的臉孔對她而言模糊一片,但這位阿婆跟這位阿伯貪婪的臉孔在L及我的內心深深烙印,一輩子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