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楊是一名長壽領域的投資者和夢想家,他的使命是延長人的健康餘命。為達到此目標,謝爾蓋創立了長壽願景基金,目標是加速延長壽命的科技突破,讓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和獲得長壽。他是美國老化研究聯合會的董事會成員,也是即將啟動、以治癒老化為宗旨的逆齡獎項全球競賽的發展贊助商。
本書以科普方式介紹自助式診斷、精準醫療、基因工程、幹細胞療法及長壽藥方等新科技進展,描繪了健康長壽的可能實踐方案,讓你現在就擁有「越活越年輕」的藍圖!
定義長壽
那麼,長壽等於活更久而且「老年」時仍然身體健康、充滿活力嗎?長壽代表著消滅會讓生活品質和壽命長度下降的常見疾病嗎?隨著年歲漸長,長壽是讓自己看起來、感覺上更年輕嗎?長壽等於打敗老化、長生不老嗎?或者,長壽意味著就算年紀變老,生理上卻越活越年輕?
大致來說,答案是「以上皆是」。關於老化過程的各種概念錯綜複雜,幾乎無法區分開來。如果其中之一受到影響,另外一個概念很可能也會被牽動。不過,對於長壽研究人員來說,把長壽目標拆解為幾個獨立區塊,對於研究是有利的。
當這些先驅努力重新建構我們與年齡和老化的關係時,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三項關鍵的「長壽維度」—預防早逝、延長壽命和逆轉年齡。讓我們快速瀏覽此三項維度的區別。
長壽的秘訣 預防死亡
在所有長壽維度中,預防早逝的歷史最悠久。畢竟,如果不是在「預防死亡」,那醫療照護產業一直在做什麼?無論是手術介入、藥物處方,或者調整生活方式、補充營養,現代醫學的主要基礎是治療疾病、修復損傷和天生缺陷,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或者以正確的方法避免生命過早結束。
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長壽的研究機構——加利福尼亞州諾瓦託的巴克老化研究所的執行長艾瑞克‧佛丁博士認為人們或許可以更長壽。「今天的預期壽命根本還沒最佳化,」艾瑞克告訴我,「如果我們能實踐此刻所知的一切,平均預期壽命應該已經接近一百了——就是現在!」聽起來還不錯!但在未來幾年,新研究和技術的「寒武紀爆發」(Cambrian explosion)將有利於消除許多早逝的原因。.
不過,還有一個因素能幫我們預防早逝,與醫學研究幾乎無關: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全、越來越有條理,有利於避免早逝。舉例來說,在全球各地,自駕車將會減少每年因交通意外導致的數萬起死亡和數百萬起傷殘事故;工廠、石油鑽井平台和其他危險的工作環境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工安措施;預告海嘯和地震的初期感應系統已經就緒了;很快地,人類醫師每年犯下的數千起致命手術錯誤,將會因為使用精準手術機器人而大幅減少。
最終,因意外而導致的早逝應該會大幅下降。在本書中,我們會經常回顧有助於減少早逝、進而提高全球平均預期壽命的各項創新。
最長預期壽命
在長壽的世界裡,還有另一個預期壽命數字:最長預期壽命(maximum life expectancy),或已知的人類壽命上限。你或許聽過珍妮‧卡爾蒙這位法國女性,她被譽為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在這位超級百歲人瑞的許多精彩故事中,有一個是她在九十歲時把自己在法國亞爾的公寓賣給小她四十五歲的律師,安德烈‧拉佛雷。
除了少數頭期款之外,拉佛雷每月必須向卡爾蒙支付2,500法郎(約500美元),直到她去世,屆時公寓的所有權將全部歸他所有。這種「年金交易」很常見,考慮到賣方的年齡,拉佛雷理所當然的認為房子很快就會是他的。
不幸的是,這位婦人比拉佛雷多活了兩年,最後在122歲時自然死亡。在法律上,拉佛雷的遺孀甚至有義務在丈夫去世後,繼續付款給卡爾蒙。
打破壽命「音障」
目前有數十萬名男性和女性的年齡超過100歲,其中不少人超過110歲。在撰寫本文時,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百歲人瑞田中加子已經相當接近珍妮‧卡爾蒙的記錄(譯註:田中加子已於2020年、119歲時逝世)。
根據過去的記錄,大多數科學家將當今人類的最長預期壽命—相當於「音障」的壽命—定在115到125歲。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將這個範圍擴大十年、二十五年甚至五十年呢?如果我們能達到「超音速」的預期壽命呢?我採訪過的絕大多數長壽科學家都認為,預期壽命的延長是無可避免的現實,而非好高騖遠的空想。
自然界給我們充分的理由相信,老化甚至死亡並不如你所想像那麼無可避免。就我們所知,原核生物(prokaryote)—細菌和其他單細胞微生物—完全不會老化,至少不會像我們那樣老化。如果有足夠的食物,且沒有「被巴士撞到」這類意外,原核生物可以存活數億年。
即使在包括人類的真核生物之中,也有能存活非常、非常久的植物和動物。海蛤蜊的壽命可以超過500年;深水黑珊瑚已經活了4000多年;在一塊古老的琥珀中發現了一種4500萬年前的釀酒酵母,菌株迄今仍在努力工作,製造非常「懷舊」的啤酒。即使哺乳類動物也有長壽的例子—某些弓頭鯨可以存活超過兩百年。
長壽基因會遺傳
但是真核生物能夠永生嗎?雖然很難確定,但至少有證據顯示,答案落在可能的範圍內。刺果松樹、水螅和燈塔水母是真核生物,在合宜的環境下可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可能「永生」。
在動物王國裡也能清楚看見,預期壽命是有彈性的。薩佩羅島負鼠就是個奇特的案例,雖然大多數負鼠的壽命只有兩年左右,但住在喬治亞州海岸附近薩佩羅島上與天敵分隔兩地的負鼠,壽命比牠們住在大陸上的同輩親戚多出25%到50%。這說明了在沒有捕食者等導致早逝的外在因素影響下,長壽的基因將會代代遺傳,讓物種的平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有可能會永無止盡的增加。
然而,或許我們的自然壽命是否侷限於115到120歲並不重要,因為我們研發的大膽科技,讓我們在沒有大自然明確書面核准的情況下,還能繼續存活。就像接下來會讀到老年學家正在開發的一系列技術—從限制卡路里到更換器官—已經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 (昀恬/輯)
《越活越年輕》
作者:謝爾蓋‧楊(壽領域投資者)
出版社:閱樂國際文化
其他書訊:
《斷層時代》
作者:彼得‧杜拉克(金融專家)
出版社:博雅
本書的主題對社會情勢討論有限,但卻以全面觀點檢視經濟、政治、社會、技術、學習與知識領域。不過,本書也附帶涉及個人經驗、藝術、人類屬靈生活等重要領域。本書不是在預測趨勢,而是仔細研究斷層;不是在預測明日,而是檢視今天;不問:「未來會怎樣?」而問:「為了開創未來,我們現在必須解決什麼?」
杜拉克逾40部著作享譽世界。他早年學金融,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但跟隨熊彼得。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築覺VI:築遊香港》
作者:建築遊人
出版社:三聯
建築遊人繼續關注香港建築的發展,除了遊走上述新建築,還補充了不少保育建築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再多花些時間通過香港的建築,重新認識我們的香港。
十年來香港的建築面貌不斷更變:慈山寺建成並向公眾開放;中環街市完成活化工程成為文化生活場地;西九龍鐵路站落成通車;尖沙咀海濱舊新世界中心也改建成了「維港文化匯」,星光大道重開,並有了新地標K11 Musea。當然還有最矚目的西九文化區逐漸成形,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陸續開幕。
《牧者的復興》
作者:斯托得(福音派領袖)
出版社:校園書房
閱讀本書,再次領會新約賦予牧者的五種職分,重新擦亮在今日世界中已然蒙塵的牧者形像。讓神的心意透過一代名牧斯托得,重塑你對牧養的想像,再次復興你牧養的熱情。
斯托得是二十世紀福音派重要領袖,於二〇〇五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一生主要時間於英國萬靈堂擔任牧職,也以此為起點,開展他在全球的服事。他在萬靈堂的牧養工作,影響了二次大戰後英國福音派教會的復興運動。